加強科技重大專項組織實施,完善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體系,推動建立產業聯盟,加快機械、航空、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電子等行業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改造,在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行業推廣普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推動核心軟硬件、網絡設備、智能裝備等核心技術與產品的深度應用和產業化發展,打造開放有序、富有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三是推廣普及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的研制、發布和國際化,組織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貫徹和評定試點,積極培育第三方咨詢、評定和培訓服務機構。
(二)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行動計劃,促進業務模式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先發優勢,在工業領域加快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行動計劃,培育基于互聯網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一是加速培育工業互聯網新產品。開展面向重點領域的工業云、工業大數據、物聯網創新應用試點,培育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服務新方式。鼓勵和支持行業企業間(B2B)電子商務平臺、綜合物流服務平臺發展,推廣普及移動電子商務。加快構建“大數據、大支撐、大安全”安全生產平臺,推動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動態化、實時化,以及事故預判和風險防控自動化、智能化。二是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研究制定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企業積極發展在線監控診斷、遠程維護、融資租賃、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業務。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權交易、碳交易等專業服務發展。三是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研究制訂工業互聯網整體網絡架構方案,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單元、智能工廠的低延時、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搭建連接多地、多方參與、安全可靠的工業互聯網試驗網絡,為工業互聯網領域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提供驗證服務。
(三)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
適應當前全球科技創新交叉集成、跨界融合、集群突破新趨勢,加快構建面向制造業重大共性需求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一是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組織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采取政府與社會合作、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制,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重點領域制造業工程數據中心,為企業提供創新知識和工程數據的開放共享服務。二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做好科技重大專項、工業轉型升級、工業強基工程等已有專項的部署,利用現有資源建立關鍵共性基礎工藝研究機構,以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的方式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三是打造富有活力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完善人才、資本、園區、稅收等政策環境,以互聯網推動創業創新要素平臺化、集聚化和生態化,培育低門檻、廣覆蓋、有活力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態系統。發展市場化與專業化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孵化與投資銜接的各類創客空間,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籌等綜合服務平臺,營造創業創新環境。
(四)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
把信息化作為中小企業拓展市場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創新活力、促進集群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是提升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水平。繼續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專項計劃,支持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打造一批運作規范、功能完備、服務高效、信譽良好的信息化服務機構和應用集成服務商。二是加快培育面向中小企業的工業云平臺。繼續實施工業云創新服務試點,建設一批工業云體驗中心,打造一批集軟件工具、設計素材、知識管理、標準規范、培訓教育等于一體的高質量工業云服務平臺,引導中小企業探索制造業發展新模式。三是探索以互聯網金融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新渠道。深入研究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營造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發展基于互聯網的中小企業融資新模式,有效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五)建設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統籌規劃、整合資源、超前布局,推動網絡長期演進和技術升級,為兩化深度融合提供堅實支撐。一是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深入推進“寬帶中國”戰略實施,基本建成覆蓋城鄉、服務便捷、高速暢通、技術先進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
(二)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行動計劃,促進業務模式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先發優勢,在工業領域加快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行動計劃,培育基于互聯網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一是加速培育工業互聯網新產品。開展面向重點領域的工業云、工業大數據、物聯網創新應用試點,培育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服務新方式。鼓勵和支持行業企業間(B2B)電子商務平臺、綜合物流服務平臺發展,推廣普及移動電子商務。加快構建“大數據、大支撐、大安全”安全生產平臺,推動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動態化、實時化,以及事故預判和風險防控自動化、智能化。二是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研究制定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企業積極發展在線監控診斷、遠程維護、融資租賃、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業務。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權交易、碳交易等專業服務發展。三是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研究制訂工業互聯網整體網絡架構方案,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單元、智能工廠的低延時、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搭建連接多地、多方參與、安全可靠的工業互聯網試驗網絡,為工業互聯網領域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提供驗證服務。
(三)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
適應當前全球科技創新交叉集成、跨界融合、集群突破新趨勢,加快構建面向制造業重大共性需求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一是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組織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采取政府與社會合作、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制,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重點領域制造業工程數據中心,為企業提供創新知識和工程數據的開放共享服務。二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做好科技重大專項、工業轉型升級、工業強基工程等已有專項的部署,利用現有資源建立關鍵共性基礎工藝研究機構,以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的方式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三是打造富有活力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完善人才、資本、園區、稅收等政策環境,以互聯網推動創業創新要素平臺化、集聚化和生態化,培育低門檻、廣覆蓋、有活力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態系統。發展市場化與專業化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孵化與投資銜接的各類創客空間,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籌等綜合服務平臺,營造創業創新環境。
(四)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
把信息化作為中小企業拓展市場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創新活力、促進集群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是提升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水平。繼續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專項計劃,支持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打造一批運作規范、功能完備、服務高效、信譽良好的信息化服務機構和應用集成服務商。二是加快培育面向中小企業的工業云平臺。繼續實施工業云創新服務試點,建設一批工業云體驗中心,打造一批集軟件工具、設計素材、知識管理、標準規范、培訓教育等于一體的高質量工業云服務平臺,引導中小企業探索制造業發展新模式。三是探索以互聯網金融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新渠道。深入研究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營造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發展基于互聯網的中小企業融資新模式,有效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五)建設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統籌規劃、整合資源、超前布局,推動網絡長期演進和技術升級,為兩化深度融合提供堅實支撐。一是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深入推進“寬帶中國”戰略實施,基本建成覆蓋城鄉、服務便捷、高速暢通、技術先進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