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建立標準體系框架指導標準制修訂工作
第三步,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指導智能制造標準制修訂工作。根據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結構圖,對各領域進行進一步細化,形成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在此基礎上,梳理標準體系中各領域的相關標準,確定標準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明確待立項重點標準,力爭在2016年立項20項以上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中的基礎通用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
張相木指出,智能制造系統架構是《建設指南》的亮點和創新點,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結構和標準體系框架的建立都是基于智能制造系統架構衍生而來,為了更好的理解系統架構,下面將為更好的解讀和理解系統架構,以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工業機器人和工業互聯網為例,分別從點、線、面三個方面詮釋智能制造重點領域在系統架構中所處的位置。
PLC位于智能制造系統架構生命周期的生產環節、系統層級的控制層級,以及智能功能的系統集成層。工業機器人位于智能制造系統架構生命周期的生產環節、系統層級的設備層級和控制層級,以及智能功能的資源要素。工業互聯網位于智能制造系統架構生命周期的所有環節、系統層級的設備、控制、工廠、企業和協同五個層級,以及智能功能的互聯互通。
應特別注意的三個問題
張相木特別指出,在解讀《建設指南》時應特別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智能制造標準體系面向跨領域、跨行業的系統集成,聚焦數據交換、互聯互通,與行業標準體系存在交集,但非包含關系。智能制造標準化的對象是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與模式。智能制造標準體系與船舶、航空等行業標準體系之間有交集,相互之間不是覆蓋關系。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不是一個大而全的體系,而是一個聚焦在數據、通訊和信息等方面的有限目標體系。
二是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包含工業互聯網標準子體系。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制造的基礎設施,包括工廠內部工信部解讀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和外部網絡,是工業數據信息傳輸的渠道,是實現智能制造各單元互聯互通的支撐技術。工業互聯網標準子體系是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是隨著智能制造技術、產業的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的不斷涌現,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將進行動態調整和完善。智能制造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龐大系統,產業界對智能制造的認識將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也必然是一個動態調整更新的過程。我們力圖通過本版《建設指南》打造一個基礎框架,并建立起動態更新完善機制,以2~3年為周期及時開展標準體系更新、標準復審和維護更新工作。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工信部明確,2016年要扎實推進《中國制造2025》“1X”體系,開展城市試點示范,完善重大產業工程布局協調機制,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高端制造業,瞄準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