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正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工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舉措,也是新常態下打造新的國際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接受媒體專訪時強調。
為引領智能制造推向深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日前聯合發布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5年版)》(以下簡稱《建設指南》)。張相木解讀指出,《建設指南》的制定以建立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為目標,以跨行業、跨領域融合創新為手段,統籌標準資源,優化體系結構,聚焦重點領域,從基礎共性、關鍵技術、重點行業三個方面,構建由5+5+10類標準組成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為實施智能制造提供強有力的標準支撐。
“三步法”構建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關于《建設指南》編制的背景,張相木指出,2014年12月,工信部印發了《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成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組的函》,成立了由工信部部內司局牽頭,國內智能制造相關標委會、科研機構、企業以及行業專家共同參加的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組,正式啟動了《建設指南》編制工作。
《建設指南》編制歷時一年,工作組系統研究了德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和RAMI4.0模型、美國工業互聯網參考體系結構等國外先進成果,先后召開4次工作會,調研了近百家智能制造相關企業,組織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8)、全國自動化系統與集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159)、全國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124)、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60)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梳理了1000余項與智能制造相關的已發布、制定中的標準,確定了“統籌規劃,分類施策”、“跨界融合,急用先行”、“立足國情,開放合作”的建設原則,按照“三步法”思路構建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第一步:構建系統架構界定對象、內涵和外延
第一步,構建智能制造系統架構,界定智能制造標準化的對象、內涵和外延,識別智能制造現有和缺失的標準,認知現有標準間的交叉重疊關系。
張相木指出,在充分調研和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各類智能制造應用系統,提取其共性抽象特征,構建出由系統層級、智能功能和生命周期組成的三維智能制造系統架構,展示了智能制造的全貌。
智能制造的關鍵是實現貫穿企業設備層、控制層、車間層、工廠層、協同層不同層面的縱向集成,跨智能功能不同級別的橫向集成,以及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端到端集成,體現在智能制造系統架構里就是系統層級、智能功能和生命周期三個坐標軸。標準化是確保實現全方位集成的關鍵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