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河北如此。家在江蘇省徐州市的個體用戶劉某,于2015年10月以20萬元的首付買回一臺挖掘機,半年時間之內,由于工程量不足,他所賺寥寥。每個月2萬多元的分期付款、司機的工資支出、以及工程的回款難,都讓他頭疼不已。劉某告訴經濟觀察報,分期付款的機器裝有衛星定位系統,超過三個月沒有還款,設備將會被遙控關停,廠商上門催款無效之后,會將設備沒收。如今,疲于資金周轉的劉某已作好設備被拖走的準備,半年折合下來賠了大概20萬元。
劉某這樣的情況,幾乎在每一家工程機械代理商那里都會上演。在經濟觀察報的采訪當中,石家莊的代理商告訴記者,如今,因為不能按時還款而被拖回設備的事情,在工程機械行業已經司空見慣。
拖回設備的代理商們同樣苦不堪言。最近兩三年,追繳貨款儼然成為代理商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針對債務逾期、失蹤客戶的“尋車、拖車”工作頗為棘手,往往一不小心會弄巧成拙,攤上官司,賠了夫人又折兵。
廣西南寧某土方設備代理商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臺中型挖掘機,如果因為用戶還不上貨款最終被拖回以二手車處理,代理商的損失在20-30萬元左右,對于用戶來說,前期已經付出的車款付之東流,手頭的工程無法繼續,經濟損失自是更加慘重。
大量的拖車,使得在2016年第一季度,很多代理商依然在銷售兩三年前拖回的設備,由此形成巨大的舊機市場。大量的舊機流轉,反過來又影響新機的銷售。
目前,中小型挖掘機的首付比例普遍在20%左右,為拉動銷售,代理商往往采取墊付,這其中既包括為用戶的首付墊付一定比例,也包括用戶后續還款困難時的墊付。市場不好時,不僅銷量慘淡,大量的前期墊付使得現金流告急,代理商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苦苦支撐,這群在四五年前市場紅火時曾備嘗甜頭的人如今深感被“套牢”。
過剩之殤
根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的統計,2005年底,全行業挖掘機的10年保有量(10年之內銷售并且在用的設備數量)為23萬臺,然而截止到2015年底,全行業挖掘機的10年保有量達到了131.7萬臺。10年的時間當中,保有量增長了接近5倍。
而英國工程機械咨詢有限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在2015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挖掘機產能在53.8萬臺(非實際產出量)左右,而2015年,中國挖掘機的市場銷量只有5.9萬臺,53.8萬臺的產能不僅遠超本土市場的需求,也大大超過了全球市場的需求。工程機械去產能的壓力由此達到空前嚴重的程度。
挖掘機是工程建設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設備,也是反映一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縮影。從2002年到2012年,以挖掘機為代表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曾經一路高歌,尤其是進入2008年之后,4萬億投擲之下,市場隨之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全行業的產能和銷量實現雙贏,兩三年的時間內,幾乎所有的細分產品都伴隨著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狂飆猛進,工程機械企業集體陷入增長的狂歡。
以行業內三家排頭兵企業為例,從2008年到2010年,兩年時間,徐工、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的營收從220億元、135億元和160億元升至344億元、332億元和331億元。
從2012年開始,局面開始出現反轉,行業陡然進入下滑通道,到2015年跌入了谷底。對于中國工程機械來說,這是慘痛無比的一年。當年全行業包括挖掘機、裝載機等在內的11類工程機械產品總銷量約為49.2萬臺,市場銷量相較歷史最高峰的2011年下滑達七成。
同時,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房地產投資增速,這三個與工程機械行業密切相關的指標全部回落。在行業人士看來,工程機械銷量的連年衰減,不僅與上述因素密切相關,還牽涉到另一個關鍵因素——巨大的市場保有量。目前,18大類產品共700萬臺的工程機械設備保有量,已經使得中國工程機械市場趨近于飽和。
此外,為追求更大的銷量和更高的規模效益,企業展開了愈加激進的信用銷售策略,由此造成整個需求端的嚴重透支,企業的經營也因為資金回流問題而愈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