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上服務機器人的技術研發主要由美、日、中、德、韓五國主導。我國服務機器人的發展滯后于工業機器人,與日本、美國等國家相比,我國在服務機器人領域的研發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絕對差距還比較大。但相對于工業機器人而言,國內外差距較小。服務機器人一般都要結合特定需求市場進行開發,本土企業更容易結合特定的環境和文化進行開發占據良好的市場定位,從而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外國的服務機器人也屬于新興產業,大部分服務機器人公司成立的時間還比較短,因而我國的服務機器人產業面臨著較大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國專業服務機器人有望先于個人/家用機器人實現產業化,特別是醫療機器人、危險特殊環境巡檢探查機器人等。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醫療、護理和康復的需求增加,同時由于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提高,將使個人/家用機器人在未來具有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突破技術瓶頸,提升產業化能力
機器人集現代制造技術、新型材料技術和信息控制技術為一體,是智能制造的代表性產品,其研發、制造、應用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引起了世界制造強國的高度重視。
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可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科技部將工業機器人列入了科技攻關計劃,原機械工業部牽頭組織了點焊、弧焊、噴漆、搬運等型號的工業機器人攻關,其他部委也積極立項支持,形成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第一次高潮。其后,主要是由于市場需求的原因,機器人自主研發和產業化經歷了長期的停滯。2010年以后,我國機器人裝機容量逐年遞增,開始面向機器人全產業鏈發展。
機器人產業發展包括研發試驗、機器人本體和零部件產業化、系統集成技術、服務等,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我國機器人產業鏈的發展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整體來看,目前中國大部分機器人企業集中在集成領域,加工組裝企業占多數。在核心及關鍵技術的原創性研究、高可靠性基礎功能部件、系統工藝應用解決方案以及主機批量生產等方面,距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關鍵部件方面,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等關鍵部件大量依賴進口。雖然多年來國家對這方面也做了較大的投入支持,由于原來市場規模和產業化程度不高,不足以帶動核心部件的發展,致使效果不理想。
由此可見,我國機器人技術實力不足制約了產業化規模,而規模較小也反過來制約了技術的發展,這些都影響了機器人產業化進程。若想提高國產機器人的市場競爭力,一方面要擴大國產機器人產量,提高國內機器人企業的產能;另一方面,要推動國產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提高關鍵零部件生產能力,滿足國產機器人產能擴張的需要。
近兩年,國家對智能制造和機器人高度重視。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多部門都在力推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從頂層設計、財稅金融、示范應用、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著手推進自主品牌機器人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愈來愈全面、細化。我國機器人產業路線圖以及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相關工作也在穩步推進。這對我國機器人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提高產業化能力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