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環境保護部《火電廠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HJ2301-2017)正式實施,該國家環保標準重點在火電廠煙氣、水、噪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領域的進行規范。這一定程度上對環境、氣體監測儀器的精度,提出的了更高的技術要求。那么,該技術指南對監測儀器有哪些新的要求?近日,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工作人員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分析。
問:制定《火電廠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的必要性和背景情況?
答:本《技術指南》制定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環境改善的要求、火電發展的要求、技術進步的要求、環境管理的要求”4個方面。
一是環境改善的要求。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空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持續發生的大面積霧霾事件引起了全社會對環境空氣質量的關注。導致霧霾的主要內因是燃煤、機動車尾氣排放和工業污染排放,而其中燃煤量巨大成為多數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據統計,中國電力行業耗煤量約占全國煤炭總消耗量的一半,控制燃煤電廠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就成了重中之重。
二是火電發展的要求。“十三五”期間或更長時間內,我國經濟仍需保持中高速發展,能源發展、電力發展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目標”的剛性需求。從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來看,火電以煤電為主,并且仍然是中長期電力發展的主流。因此,制定火電廠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就顯得格外重要。
三是技術進步的要求。2014年6月7日,國務院印發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明確“提高煤電機組準入標準,新建燃煤發電機組污染物排放接近燃氣機組排放水平”。各級政府與煤電行業積極響應,主動作為,大力推進煤電“超低排放”行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減排技術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現有燃煤電廠煙氣超低排放工程在應用中也出現部分工程將各種技術簡單堆積,造成改造費用過高、能耗過高等諸多問題。
為更好地落實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在2020年前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任務,迫切需要制定有關燃煤電廠煙氣超低排放的技術指南,引導企業選擇可靠合理的超低排放技術路線。
四是環境管理的要求。我國的環境管理已轉移到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管理模式上,并且正在積極推進企業的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基于排放標準的可行技術體系,推動企事業單位污染防治措施升級改造與技術進步”;環境保護部發布《火電行業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中明確可行技術的相關要求參照行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