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于光傳送的特性和ROADM的架構,ROADM的應用目前還有一些限制:
a) 靈活度只到光通道層面,無法實現更小顆粒業務的aggregation和grooming。
b) 需考慮光損傷、性能感知,否則可能路由可達,但性能不可達。
2.3 ROADM部署的時機
具體選擇何種架構方案,需要基于各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ROADM應用的優勢和限制特征鮮明,是否采用主要取決于應用場景和成本因素。從網絡的特征及發展趨勢來看,目前是ROADM部署的很好時機。
a) 帶寬需求增長,受限功耗和體積,電交叉容量無法無限制增加。
b) 業務顆粒變大,一干二干甚至城域的調度顆粒從10G為主逐漸演變成100G為主,業務匯聚和梳理的需求變弱。
c) 時延要求提高,用戶端業務對實時性要求越來越高。
d) 對網絡彈性和生存能力要求更高。
e) WSS器件footprint和成本大幅減低。
f) 光性能感知技術的實現,解決了ROADM的相關技術瓶頸。
g) SDN讓ROADM更智能,更高效。
h) 能耗和空間越來越成為工程建設的瓶頸。
3 ROADM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越來越多的ROADM網絡的部署和應用,市場對ROADM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WSS器件發展趨勢
新的架構和需求要求WSS性能提升,端口數量增加,成本空間降低等,包括:
a) 提升器件性能,如減小插損,改善濾波形態降低濾波代價。
b) 提升WSS端口數量,滿足C-AD/CDC-AD對WSS端口的高消耗。
c) 集成的N×M CD-AD,提升集成度并降低成本。
d) 降低WSS單體成本。
e) 降低footprint。
3.2 光性能感知
在光層性能方面,需考慮光損傷、性能感知,否則可能路由可達,但性能不可達。需要離線或在線的規劃軟件對光性能進行驗證,保證端到端的性能可達。
目前對光性能感知的實現主要有3種方式。
a) 第1種是用離線的規劃軟件,根據網絡目前的相關狀態,比如光纜類型/長度/衰耗、CD、PMD等,靜態地計算路徑的光性能有效性,如果性能OK則將對應的連接建立,否則不予建立連接,需要另外找別的路徑。這種方式適用于靜態路徑和時效性要求不高的場景。
b) 第2種是用離線的規劃軟件,根據網絡目前的相關狀態,比如光纜類型/長度/衰耗、CD、PMD等,靜態地計算OMS link的光性能,將其等價為一定數值來表征其性能代價,網管或控制平面可以通過計算經過OMS的代價值來判斷光性能是否可達。這種方式可以應用在靜態路徑或動態重路由的場景,限制是性能代價值不是實時的,不能精確反映當前網絡狀態。
c) 第3種則是將規劃引擎植入到網管或SDN控制器里,實現動態路由計算后的實時光性能驗證。這種方案是最準確實時的,但是對規劃引擎的算法及相關主機硬件性能提出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