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到2011年,陜鼓第一業務板塊即傳統的冶金裝備市場經歷了快速增長,2011年達到高峰;2012年起,傳統業務市場的“天花板”已經出現,這與鋼鐵生產企業發展現實不謀而合。但早在2005年,面對當時的市場環境和未來市場的預判,陜鼓就提出了“兩個轉變”的發展戰略,其核心一是適應市場的變化,二是合理地分配內外部資源。例如河北鋼鐵唐鋼與陜鼓動力簽訂了《唐鋼煉鐵北區2號高爐煤氣除塵及TRT系統改造工程》合同,項目實施后,唐鋼高爐系統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將進一步提升,噸鐵TRT發電量將由30千瓦時提高到42千瓦時,高爐除塵不再消耗水資源,廠區環境質量將大大改善。
陜鼓深切地體會到,下游冶金、化工行業整體景氣度較低,卻催生了節能減排、降低長期運營費用的迫切需求,如鋼鐵企業在淘汰落后產能中將改用節能環保總量控制,陜鼓在冶金行業節能減排、結構升級中將大有可為。此外,“營改增”有利于降低服務業稅負,使客戶更愿意將與自身主業無關的業務交由專業化外包公司完成。
印建安由此反思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社會環境中的角色與動物在自然界的角色相似,適者生存。不同之處在于氣候變化是緩慢的,而當下處于信息和互聯網時代,市場環境的變化將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快。
讓員工成為科技創新的“獅子”
有專家分析指出,進入2014年,我國裝備工業仍將存在技術投入水平不足的問題,這已經成為我國自主開發核心或關鍵技術能力的一大障礙。這主要表現為:一是企業研發活動投入強度仍然較低,近幾年一直徘徊在2%左右的低位區間,與發達國家4%~5%的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不能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二是研發投入分散,多數研發投入在跟蹤模仿或配套技術的開發上,面向行業的基礎技術研究投入嚴重不足。三是裝備工業科技人員平均擁有量仍然較低,科技活動人員占同期裝備工業從業人員的比重較低,僅3%左右,低于工業發達國家5%以上的水平。對此,冶金裝備制造企業如何彌補這一“短板”?
“領導者是獅,員工是羊”的觀點曾風靡一時,但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長謝東鋼不這么看:“我是羊,我的同事是獅子。搞科研的人在市場上就該是猛獸,我的目標和工作很簡單,就是天天去給獅子們找‘肉’,考慮如何讓獅群更強;而獅子們為了填飽肚子,首先要自己尋找獵物。”謝東鋼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卻流露出一種獅子般堅毅的神態。處于中國鋼鐵裝備研發第一梯隊并作為國家91家創新型企業之一的中國重型院,就是要每個員工都成為科技創新的獅子。而不搞科技創新,企業早就沒有退路。
“給他寬松的環境,寬容他的失敗,教他寬厚待人”———謝東鋼的”三寬“理念讓他身邊聚集起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和專家為代表、以不斷創造“中國第一”為目標的千人優秀研發團隊。10多年來,中國重型院創造了近百項國產首臺(套)業績,36項中國企業新紀錄;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0余項,獲授權專利240項。在市場競爭中,中國重型院獲得100多億元的合同訂單,凈資產增長了5倍。
那么,如何進一步構建創新體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謝東鋼認為,一是針對關鍵核心技術、基礎技術與工藝技術的薄弱環節,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行業重點實驗室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機構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行業共性技術的研究與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二是聯合或配合大中型鋼鐵企業(集團)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和研發機構,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品技術開發與創新體系,在一些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產品以及關鍵工藝上,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如何促進冶金生產工藝的創新與冶金裝備的進步協同發展?謝東鋼說,首先,要腳踏實地,圍繞冶金工業細分市場,擴大產品品種,提高對產品質量的要求,采用機械、液力、電氣及自動控制、信息等先進技術,改造原有設備,實現工業與信息化“兩化”融合;其次,除了在主機產品上開展節能減排研究外,冶金裝備行業還須要增加廢氣、廢液、固廢的收集和再利用的減排、資源回收單元成套設備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