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軋輥操作側輥頸端斷口脫離了軸承座約束后,輥頸已經斷裂的,并且失控的軋輥在綜合受力的狀態下,輥身在帶鋼邊緣應力集中處發生斷裂。
操作側輥頸發生斷裂之后,軋輥輥身受力狀況更為復雜。除了承受軋制過程中的綜合軋制力之外,還要承受操作側端因斷口而產生出的輥身跳動及帶鋼行走中摩擦力。在各種復雜且變動應力的共同作用下,輥身斷口外緣邊部產生出多處不規整的碎片。與此同時,在輥身斷口邊緣處出現了輥面撕裂狀的剝落。
根據上述分析,W019#軋輥在斷輥事故發生過程中,操作側輥頸斷口先于輥身斷裂。
軋輥輥頸材質與軋輥芯部相同,為無限冷硬球墨鑄鐵材質,具有一定的韌性。但斷口表現為脆性斷裂,且在斷口與軸承進油孔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因而有理由認為:軸承進油孔與此次軋輥事故有直接的關聯。
W019#高鉻鑄鐵軋輥斷輥失效首先發生在輥頸部位斷口II,屬于脆性斷裂,斷裂原因與輥頸部位的軸承進油孔關系密切。輥身斷口I是在斷口II發生后的形成的次生斷口。在事故防范中應采取下列措施:
改進軋輥軸承進油孔設計,減少在輥頸薄弱部位所承受的剪應力影響;在進油孔加工中提高操作水平,避免裂紋源的產生;提高軋輥芯部的球化處理工藝,可有效防止此類軋輥事故的發生。軋輥事故分析需要完整的相關數據及資料, 完整的數據資料在事故分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