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雷達關鍵技術被外商壟斷,集中度較高。在全球毫米波雷達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是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目前毫米波雷達技術主要由大陸、博世、電裝、奧托立夫、Denso、德爾福等傳統零部巨頭所壟斷;其中,77GHz 毫米波雷達技術被壟斷于博世、大陸、德爾福、電裝、TRW、富士通天、Hitachi 等公司手中。2016年,博世和大陸全球毫米波雷達市場占有率均為 17%,并列第一;電裝、海拉并列第二,市場份額為 11%,采埃孚占據 8%,德爾福占據 6%,奧托立夫占據 4%。前七大供應商巨頭市場占有率達到 73%。
▲毫米波雷達海外主要供應商及產品
國內毫米波雷達依賴進口,受限國外技術封鎖,24GHz 毫米波雷達是主流方向。目前中國市場中高端汽車裝配的毫米波雷達傳感器全部都依賴國外進口,市場被美、日、德企業壟斷,價格昂貴,并采取了技術封鎖,自主可控迫在眉睫。國內自主車載毫米波雷達產品總體仍處于研制階段??紤]到研發成本和 77GHz 開發技術受限,目前國內廠商對于毫米波雷達的研發方向集中于 24GHz。國內市場上,24GHz 毫米波雷達的產品體系已經相對成熟,供應鏈已經相對穩定,24GHz 的核心芯片能從英飛凌、飛思卡爾等芯片供應商獲得。據麥姆斯咨詢研究表明,2016 年中國汽車預裝毫米波雷達的數量達到 105 萬個,其中 24GHz 雷達占比 63.8%,77GHz 雷達占比 36.2%。
根據測算,毫米波雷達 2019、2020 年以及 2025 年市場規??梢赃_到 4.7 億元、36億元、80 億元。2017-2025 復合增長率達到 58%左右。
(2)激光雷達:L3-L5 自動駕駛中的關鍵
激光雷達是一種綜合的光探測與測量系統,通過發射接受激光束,分析激光遇到目標對象后的折返時間,計算出目標對象與車的相對距離。目前常見的有 8 線、16 線、32 線激光雷達。激光雷達線束越多,測量精度越高,安全性越高。激光雷達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已在航空航天、測繪等領域進行了應用。隨著汽車智能化的發展,L3 級別自動駕駛中開始應用激光雷達,由于其高精度、實時 3D 環境建模的特點將成為 L3-L5 階段中最為關鍵的傳感器。
▲激光雷達工作原理
▲Velodyne HDL-64E 激光雷達 3D 呈像
激光雷達固態化是未來趨勢,存在小型化、低成本優勢。業內降低激光雷達成本主要有兩個方式:1)取消機械旋轉結構、采用固態化技術根本性降低激光雷達成本。固態激光雷達體積更小,方便集成,并且系統可靠性提升,因此激光雷達有向固態發展的趨勢。2)降低激光雷達線數,組合使用多個低線數激光雷達。從機械旋轉式過渡到混合固態再到純固態激光雷達,隨著量產規模的擴大、技術迭代更新,成本不斷降低,激光雷達也在不斷向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發展。
激光雷達的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 Velodyne、Ibeo、Quanergy 三家企業中。美國Velodyne 的機械式激光雷達起步較早,技術領先,最新已推出 128 線原型產品VLS-128,同時與谷歌、通用汽車、福特、Uber、百度等全球自動駕駛領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占據了車載激光雷達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Google、百度、福特、奧迪、寶馬等各企業相繼采用激光雷達的感知解決方案。寶馬聲明聯手激光雷達創企 Innoviz 研發無人駕駛汽車,預計 2021 年推出。根據個公司官網激光雷達產品價格,單車激光雷達傳感器價值在 3~8 萬美元之間。
短期內激光雷達不會大規模應用于汽車領域。盡管自動駕駛加速發展給激光雷達行業創造了較好的應用前景,但是激光雷達自身發展的諸多痛點卻限制了其在自動駕駛汽車上的應用。限制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1)成本高昂。激光雷達龍頭 Velodyne16線產品 0.8 萬美元,32 線產品 4 萬美元,64 線產品約 8 萬美元。
高昂的產品價格也抑制了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車輛中的應用。2)難以量產、交貨周期長。Velodyne64線產品生產周期要 4-8 周,32 線和 16 線也要 2-4 周,為了保證激光雷達傳遞接受信號的精準性,其復雜的組裝和調校過程拉大了其交貨周期。3)缺乏相關車規。目前自動駕駛只是一個前瞻性的概念,具體還沒有實踐,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的強制性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