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用戶提供價值是公司存在的意義,所以首先要把產品做好,把水表做到極致。”李建林告訴記者,大數據是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會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也將為社會管理提供巨大的支撐。三川智慧的數字化轉型將分“三步走”:把產品做好、做精、做到極致;把服務做好,從純粹的制造業向制造和服務業轉型;進入大數據行業,讓服務能夠數據化,最終轉型為一個大數據公司。
(三川智慧董事長 李建林)
⊙張問之 記者 喬翔 ○編輯 郭成林
和李建林交談是在三川智慧的辦公室里,從車間工人到車間主任、廠長,再到企業的董事長,他和這家企業一起走過了40多年。
三川智慧地處江西鷹潭市,1975年開始做水表,主營機械水表、智能水表、水表配件,以及水務管理軟件的研發、生產、銷售業務,2010年在創業板上市。今年水表預估產量將達到800萬臺,國內市場覆蓋率第一。
談及三川智慧的數字化轉型之路,李建林將其總結為“三步走”戰略:把產品做好、做精、做到極致;把服務做好,從純粹的制造業向制造和服務業轉型;進入大數據行業,讓服務能夠數據化,最終轉型為一個大數據公司。
而這些努力的最終愿景是,推動人類科學健康用水。“這個過程可能挺長,但一定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李建林說道。
創新驅動:把產品做到極致
“為用戶提供價值是公司存在的意義,所以首先要把產品做好,把水表做到極致。”李建林告訴記者,“要把現代的新技術應用到傳統產品中,真正實現產品甚至企業的升級換代。”
他還清晰地記得關鍵的2000年,那一年三川智慧開始做智能表。
那時智能表在國內興起不久,各大水表廠商都在嘗試。為了摸清楚真實情況,李建林帶領企業技術專家走訪了20多家水表廠,發現智能表不僅笨重而且價格極高,在做的企業也多處于虧損狀態,叫苦連天。有同行善意提醒他不要“重蹈覆轍”。
這反而讓李建林看到了機遇,他認準了智能表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要做,但要換一種方法做,要用自己擅長的東西做。
據此,三川智慧沒有直接做成表,而是選擇做基表,這樣避開技術不成熟的弊端,產品售價從原來的幾十元提升到一百多,附加值大增,公司發展實現大跨越。三川智慧智能表也由此起步。
之后企業的重點便聚焦在“怎樣把產品做好”這一點上!
看到傳統水表用完一個周期后,整個扔掉,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李建林便嘗試把產品的電子部分做成組件,以便在使用周期結束后,可以將好的零件拆卸下來繼續使用。這一想法已經變為現實。
針對目前國內普遍使用的鑄鐵水表和國際上普遍適用的鑄銅水表長時間使用生銹,進而影響水質的問題,三川智慧首家推出不銹鋼水表,經過不斷完善,目前已經開始商業化運營和批量生產。三川智慧成為第一個批量化使用不銹鋼材質做水表的企業。
“不銹鋼水表不僅對人民的飲水健康有幫助,而且成本更低。”李建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鑄鐵水表價格大概300元,不銹鋼水表的價格會貴30元,達到330元。但不銹鋼水表在第一個使用周期結束后,可回收把中間的易損件換掉,完好的表殼等器件可以二次使用,鑄鐵水表則無法回收再利用。
兩個周期平均下來不銹鋼水表反而更加劃算,能節省20%至30%的成本。這不僅為自來水公司節省了成本,也使得企業的銷售渠道更穩定。不銹鋼采用擠壓成型,而非高耗能高污染的鑄造方法,更節約了社會資源,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和污染,同時人們可以喝到更健康的水,實現了多方受益。
“不銹鋼水表盡管推廣起來很難,開始的時候人們接受有一個過程,但我覺得很有意義。”李建林說道。
1975年三川智慧開始做水表的時候,生產的是普通水表。2010年上市時,傳統智能表已經成為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去年,三川智慧通過技術進步,實現了將水表從原來的按噸計量做到了現在的按升采樣。這成為公司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科技賦能:加快數字化轉型
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產銷各類水表733萬臺,包括普通表、節水表、智能表等。普通表銷售占營業收入比重僅為26.18%,智能表占比近一半(45.75%),而兩者的毛利率相差很大,分別為25.34%和40.74%。
區別于傳統的智能表,三川智慧的智能表是一種技術領先的NB-IoT(窄帶物聯網)水表。
據悉,窄帶物聯網是物聯網領域新興的一種技術,作為全球第一個廣域物聯網標準,于2016年6月份凍結,是基于蜂窩的窄帶物聯網,是物聯網眾多標準技術當中最具有應用前景的一項標準技術,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