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怡兵整體上給人的感覺很“穩”,把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這樣重要的工作交給她和她的團隊,讓人覺得放心。今年46歲的她是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質量管理室(生態環境監測計量中心,以下簡稱質管室)主任,牽頭負責著國家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量值溯源體系建設、國家環境監測網質量監督、國家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資質認定和系統內技術人員持證上崗等工作。
環境監測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保真”和“打假”也就至關重要。為做好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的監督管理,呂怡兵帶領質管室于2019年全年共組織派出8000余人次,進行了5083次例行運維檢查、1567次質控檢查工作、570次雙隨機檢查和302次異常數據檢查,配合嚴肅處理堵塞裝置、噴淋灑水、虛假工單等原則性問題。要完成這樣的頻次和強度并不容易,但嚴要求就能出好效果。“我們每月會商都會報告監督檢查情況,總體上國控站的運維是穩定、規范和可靠的。比如國控空氣站,各運維公司平均得分普遍在95分以上,97%的校準膜、流量、氣態污染物數據質量檢查結果合格。”
呂怡兵也很自信。她帶領質量管理團隊在負責各項本職工作的基礎上,跟蹤國外質量管理的發展方向、借鑒國際做法,把加強技術研究和實際業務應用結合起來,學習美國、歐盟、加拿大、中國臺灣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質量管理經驗為我所用。在談到我國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水平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時斬釘截鐵,“我們絕對不能算剛剛起步。我國各級環境監測中心(站)質量管理體系在國內行業管理中屬于嚴格的,也是密切和國際發展接軌的,在自動監測質量管理方面做得很有特色。”
底氣是源于真功夫。2017年,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提出“健全國家環境監測量值溯源體系”的明確要求。面對這一新領域,監測總站和中國計量院開展戰略合作。在中國計量院的大力支持下,呂怡兵帶著技術骨干,學計量理論知識,調研氣象、交通、海洋經驗,提出生態環境監測量值溯源體系架構,先后建立了“臭氧”和“流量”2個生態環境部最高計量標準,并推動了生態環境監測計量中心落戶總站,國控網設備開始統一溯源到這個量值源頭,為保障數據質量發揮了基礎性作用。“臭氧這個是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的001號計量校準裝置,流量是003號”,這樣的工作可以說在行業內具有開創性意義。
我們每天看到的PM2.5濃度監測數據結果,對監測儀器配套的切割器依賴度很高。通俗地講,測量出的數值衡量的正是切割器分離出來的顆粒物濃度。怎樣證明切割器是準確的、切割出來的就是“PM2.5”而非別的顆粒物?類似的問題廣為公眾關注,也一直是大氣環境監測研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呂怡兵領導團隊設計建設了能溯源到標準粒子的PM2.5切割效率測試裝置,并于今年成功實現了測試的業務化應用。“目前生態環境領域實現能溯源到標準物質并且實現業務化批量測試的,只有我們這個切割效率測試裝置。”
呂怡兵帶領的質量管理團隊也有喜有憂。喜的是在生態環境監測管理部門、監測/運維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取得長足進步,監測數據反饋的環境質量和百姓感受日趨一致。憂的是考核壓力、利益驅使等導致的數據問題仍然存在,保證監測數據真準全責任重大。
她從不喜歡把功勞算在自己一個人身上,對自己的團隊感情很深,幾乎三句話不離那些一起工作的“年輕人”,把“他們做得好極了”掛在嘴邊。她的迎難而上能鼓勵人,面對原則性問題時的鐵面無私也讓所有人都打起精神。“對那些弄虛作假行為,呂主任絲毫不留情面。領導都這么嚴格了,我們也就知道絕不能放松了。”跟她一起參加過運維檢查的年輕同事這樣說。“呂主任是二胎媽媽,家里孩子一個正上初中,一個才三歲,但她絲毫沒有因為家庭影響工作。”這樣的敬業精神也讓同為母親的女同事欽佩。
近年來,她帶領團隊先后承擔了國家863、水專項、氣專項、公益項目以及總理基金項目20余項,科技成果豐富。質管室還獲得了“2020年生態環境部三八紅旗集體標兵”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