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濱江區濱康路上,大立科技26層高的新大樓并不起眼。公司董事長龐惠民的辦公室里,家具只有一張弧形大辦公桌、一張長方形小辦公桌和幾張辦公椅,甚至連張沙發都沒有。還有就是七八盆綠色植物。這也符合龐惠民的性格:低調、務實。
但是在業務上,龐惠民卻是個很“拼”的人。當年為了避免浙江省測試技術研究所(大立科技前身)被解散的命運,他放棄了一年幾十萬元的收入,甘心拿8000元的年薪;創業初期,他自己帶頭跑業務,經常是晚上搞測試,再連夜寫測試報告,第二天向客戶匯報,有時甚至連續兩三個月出差沒回家。
“評上風云浙商,我有點誠惶誠恐,因為風云浙商評選不僅在省內,在國內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項活動,我覺得我們公司的規模還不夠大。”龐惠民謙虛地說。
研究所一度瀕臨解散
他用產業化思路成功轉型
今年55歲的龐惠民是天臺人,1983年考入上海華東理工大學。“我的成績屬于嚴重偏科,高考的時候,語文滿分120分,我只考了40多分;政治分數也很低,但數理化卻考了300多分。”談起當年的成績,龐惠民忍不住笑了。要知道,當時數理化滿分也就320分。
本來,龐惠民報考的專業是熱門的自動化專業,但學校招生辦考慮到他數理化的特長很突出,就把他招到了難度更高的物理學專業。
大學期間,龐惠民學習能力強的優勢得以充分體現,大四準備畢業論文時,他和另外一個同學被派到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實習。在那里,他見識了科研人員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研究所雄厚的科研實力。也因此,他到浙江省測試研究所工作之后,認識到測試研究所與硅酸鹽研究所在科研方面巨大的差距,認為測試研究所純粹搞研究沒有前途,必須走產業化道路。
硅酸鹽研究所離學校很遠,龐惠民要每天6點起床,坐3小時公交車到研究所,晚上回到學校宿舍已經是8點左右。雖然研究所比較認可他們兩人的能力,希望他們都能留下來,但龐惠民卻覺得那里太辛苦了。“所以我可以說是當了‘逃兵’,最后被分配到了浙江省測試技術研究所。”龐惠民承認那時候自己還不夠肯吃苦。
浙江省測試技術研究所屬于省科技廳直屬事業單位,經費主要靠財政撥款。工作沒幾年,1993年,研究所就遇到經費困難,許多人員被分流,50多人最后實際在崗的只剩不到20人。那時候龐惠民剛成家,夫妻倆在一個單位,于是龐惠民選擇了“下海”,搞起了貿易公司。
沒想到龐惠民經商還頗有天賦,他賣化工產品、機電產品,不但解決了家庭的基本生活問題,而且一年有幾十萬元的收入。這也為他以后帶領研究所走產業化道路奠定了基礎。
1996年,就在浙江省測試技術研究所因生存困難準備解散之際,龐惠民主動站出來,向所里提出他可以把研究所搞好。就這樣,龐惠民擔任了分管產業的副所長,帶領研究所走上了產業化的道路,第二年研究所就開始盈利。在老所長退休之后,1998年又擔任了研究所所長。
“當時所長一年的收入是8000元左右,還不及我經商時一個月的收入。但我覺得,研究所走產業化還是很有前途的。當時研究所已經在研發生產紅外產品,只是還沒有開始賺錢。”龐惠民說。
在其他事業單位還抱著“銀飯碗”不肯轉制的時候,1999年,龐惠民則主動提出研究所轉制,直到2001年研究所改制完成,成立浙江大立科技有限公司。
一年要跑100座變電站
有時兩三個月出差沒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