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電子測量儀器研發,取得的成果有多輝煌,背后的寂寞就有多漫長。
在業界,研制一款高端電子測量儀器,公認的周期是,從基礎研究到產品成熟需要10年左右。
這是一場寂寞的“長跑”。唯有執著的追求和堅定的信仰,才能“板凳坐得十年冷”,抵達勝利的終點。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年夫順
年夫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國電科第四十一研究所電子測試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在電子測量儀器研發領域,一直孜孜不倦奮斗了30多年。
多項重大成果從他手里誕生:研發出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毫米波與太赫茲測量系統等國之利器,為北斗、探月、相控陣雷達、衛星通信等重大項目提供了測試支撐。相關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實現自主可控發展……精神的結晶亮麗奪目。
國家需求在哪,方向就在哪
在諾貝爾獎中,72.6%的物理學獎、81.1%的化學獎、95.5%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都是借助尖端科學儀器完成的。儀器是科技發展的“倍增器”。電子測量儀器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1989年,年夫順西安交大研究生畢業,被分配到位于安徽蚌埠的中國電科第四十一研究所,“懵懵懂懂”地開始從事電子測量儀器科研工作。
真正決定將生命融入其中,源于一件事。
剛工作沒多久,一天,年夫順突然被叫到所長辦公室開會。屋里坐滿了領導,氣氛緊張,年夫順有點吃驚。原來,所里生產的一款暢銷儀器,關鍵部件微波檢波器,是國外某公司生產的。對方突然斷供,導致生產無法進行,所里決定成立攻關組。
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的年夫順,被抽調擔任微波檢波器攻關組組長。經過大半年努力,他和同事研制出國產微波檢波器,成功實現了替代。
年夫順體會到了受制于人的滋味。“國家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他立下了科研的信條。
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被稱為“微波測試儀器之王”,是相控陣雷達、衛星通信等電子設備在進行產品研制、科學研究時最常用的儀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大力發展電子裝備,急需這種儀器,但西方國家對我國嚴格禁運。
1991年,年夫順開始主持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研制工作。
一片空白。當時,年夫順和課題組成員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款儀器長什么樣子。年夫順永遠記得,在一次會議上,一位國外同行放話:“這種儀器非常復雜,你們肯定做不出來。”
要爭口氣!在滴答的倒計時聲中,年夫順開始了攻堅。
一次次,儀器的科學原理就擺在那,但怎么把部件連起來,就是摸不著頭腦;一次次,“吃飯睡覺都在想,著了魔似的”;一次次山窮水盡,有的部件做了兩年沒做出來,只能重新調整思路……
埋首在實驗室,一個又一個春秋。期間,“下海熱”興起,課題組成立時有三個骨干,走了兩個。但年夫順選擇了堅守。
1995年,年夫順率團隊成功研制出了我國首臺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
成果鑒定那天,有人堅持要打開儀器內部,查證研發的自主性。現場拆開,看著略顯粗糙的各個部件,與國外精致成熟的工藝截然不同,大家振奮了。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設計制造技術的國家。
多年來,始終圍繞國家所需,年夫順主持了30多項高端電子測量儀器科研工作,把所在領域由“一張白紙”變成了“一面旗幟”,有力破解了“卡脖子”問題。
不做,永遠覺得高不可攀
科研如登山,從來都是充滿挑戰。
“不做,永遠覺得高不可攀”“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年夫順多年來不斷征服科研險峰的心得。雄健的精神,堅強的意志,讓年夫順敢于挑戰,科研之路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