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完善評價導向,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金標準
◇卓越工程師培養需要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組合成新系統并不斷迭代,以做出創新產品作為培養模式的評價標準。這是新時代工程師的底色,也是區別于國外工程師、傳統工程師的卓越所在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扈永順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作為在新中國朝陽中誕生的一所高校,華中科技大學(下稱“華科大”)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強化一流本科教育底色,提升一流博士生教育高度,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和教育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學校爭取用5到10年時間,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華科大風格”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體系,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貢獻華科大智慧和經驗;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為新時代培養卓越工程師;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強有組織科研,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在華中科技大學精密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內,科研人員進行衛星編隊仿真控制的研究(2023 年 1 月 4 日攝)華中科技大學供圖
探路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
《瞭望》:你認為應如何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
尤政: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重大的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黨中央多次強調,要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作用,要有培養出大師的堅定信心,要實現人才培養的自立自強。在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方面,華科大探索出了一些經驗。
在頂層設計上,加強制度建設,做好價值引領,深化人才培養改革,發揮科研育人作用,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在華科大,我們調整成立了領導小組、專家組,提出要完善基礎學科高水平教師自主培養,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形成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工作合力。
在落實主體責任上,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部門與部門、部門與院系聯動機制。將人才培養作為院系的中心工作,體系化設計本研貫通的課程體系、科研訓練、學生管理等人才培養重要環節。以院系為責任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對優秀創新人才采取“滴灌”方式定制培養模式,制定本研貫通、學科交叉、科教協同等個性化培養方案。
在完善條件保障上,優化資源配置,整體保證經費、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及設立完善的獎助體系等。根據學校整體規劃以及院系自身的規劃,分年度明確學科建設項目任務。將資金安排與建設績效掛鉤,在公平競爭中體現扶優扶強扶特扶新。形成相對穩定的支持,并根據評估評價結果、資金使用管理等,動態調整支持力度。
這三個環節都指向一個關鍵——改革評價導向。不斷完善評價導向,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金標準。
為新時代培養卓越工程師
《瞭望》:在商業航天、集成電路這些工程領域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需要什么樣的工程技術人才?
尤政:很多人都聽過摩爾定律,未來超越摩爾定律的一個重要方向是追求研制出面向問題系統解決方案的智能微系統。
近30年來,我一直從事微機電系統(MEMS)的研究。MEMS指的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功能的智能系統,是微電子、光電子和微機械按功能要求在芯片上的一種三維集成,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