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芯片之后,激光雷達正成為汽車產業鏈的熱點詞匯。在這個領域,中國正崛起諸多擁有核心技術的耀眼企業。
“今年的確是公司首次參加廣州車展,因為我們的合作伙伴就在廣州。”近日,中關村創業大街生態企業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被評為“2023年度智駕獨角獸企業”;其創始人、CEO李遠,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獨家采訪時如是說。不僅如此,該公司的廣州交付部門今年也開始駐扎在廣州。這家獨角獸企業選擇廣州的背后,是廣州汽車產業搶占智能網聯產業高地,業務規模增長引發的鏈條式聯動。
北醒創始人、CEO 李遠
智駕熱土孕育出激光雷達“小巨人”
當前,汽車高精尖技術戰略投資的“烈火”,正燃燒在廣州的自動駕駛領域。就在今年10月12日,滴滴自動駕駛獲廣汽集團投資。李遠告訴記者,作為滴滴自動駕駛的生態戰略合作伙伴,北醒與滴滴合力推動圖像級高精度激光雷達的研發和生產,如雙方推出的“北曜Beta”激光雷達,成為國內首個2K圖像級高精度激光雷達。據悉,作為國內最早一批自主研發激光雷達的高科技企業,北醒在全球范圍內均有研發、生產、銷售等布局,其激光雷達產品全球累計交付超100萬臺,業務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汽車從電動化走向智能化,智能化技術與電動化發展實現相互促進,融合共生,為諸多科技公司提供了肥沃的發展土壤。如北醒這般出色的激光雷達“中國力量”近年正快速崛起,讓世界側目。據新華社,今年8月28日,商務部、科技部調整發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將“激光雷達”列入之中,凸顯出我國在激光雷達核心技術上的全球戰略地位和價值。
據悉,在中國,北醒最早將2D掃描技術在交通領域落地。李遠舉了個例子:曾經有一起因極端天氣導致落石堵住隧口,釀成了列車脫軌事故,造成線路停運和人員財產損失。路段管理部門通常采取固定人工巡檢的方式來排除這些隱患,但是沒有人預料到石頭什么時候掉落。但依靠北醒研發的Horn系列激光雷達極強的三維感知能力,鐵路管理部門就可24h實時探測到軌道上的異物自動報警,可以防止事故發生。后來,北醒的激光雷達在智能交通領域大批量應用,成為行業市占率第一的公司。
事實證明,軌道交通自動駕駛是目前驗證自動駕駛路線的第一個落地場景,這也是北醒當時為智能駕駛汽車做下布局的開始。2022年,北醒發布行業首款車規級512線激光雷達AD2,通過最高0.05°的分辨率,讓AD2可以輕松探測到200m外的小型障礙物的輪廓以及形態。這對于剛進入落地試運行的智能駕駛領域來說,算是“技驚四座”。
北醒AD2-s車規量產256線激光雷達
以創新推進“降本”,北醒領跑商業化大賽道
今年北醒更是動作不斷。在技術上,年初北醒推出“北醒應龍”激光雷達平臺,通過增加少量的收發器件和結構調整,使得激光雷達在更遠距離下識別更小目標物,進一步提供了激光雷達更強的感知力。同年全球首個基于“北醒應龍”平臺的車規量產激光雷達AD2-s推出,可在10%反射率的條件下做到200m的探測距離能力,能廣泛應用于L2+及以上的智能駕駛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本成為當下智駕領域聚焦點之時。北醒也有相關解決方案。如“北醒應龍”平臺的硬件架構系統中,采用了陣列收發系統和2D掃描,因此發射器數量僅需1D掃描的三十二分之一,接收器僅需八分之一。這意味著,可從根本上解決了產品感知力升級的成本限制難題,使得產品成本下降具備技術支撐。此外。北醒還提出了“單線成本”指標,即總成本除以線數,基于“北醒應龍”激光雷達平臺,性能會逐年提升,而單線成本會急速下降。李遠告訴記者,北醒新一代的陣列收發系統搭配高精2D掃描系統,成就了最佳成本組合方案,成功解決了高線數性能和成本之間的矛盾,使激光雷達產品的商業化量產成為可能。目前,北醒還在加大對車載激光雷達芯片化進程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