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產業政策大力支持,智能檢測裝備行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近年來,國家陸續發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 年)》等指導性文件,持續推進智能制造、智能檢測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裝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產業,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工具,我國從政策上支持以智能檢測裝備為代表的裝備行業做大做強,智能檢測裝備技術、產品和產業迎來大力發展的窗口期。
新興技術賦能智能制造加速檢測裝備行業智能化轉型。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在制造業運用日益廣泛,智能檢測裝備的感知、處理和通信能力被賦能躍升,正在推動制造業生產檢測方式、產線運行模式甚至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性變革。
產業下游市場需求趨勢倒逼智能檢測裝備提質增效。智能檢測裝備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醫療、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以及工業電子等領域。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終端產品的定制化、集成化、智能化需求快速增長,倒逼企業在更短的周期內調整產能、更新產品。智能化、集成化的產品也相應要求必須配備生產過程檢測,而且要求智能檢測裝備具備更高精密度、更快速的檢測性能。
新華財經:發展智能檢測裝備是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重要支撐,產業也面臨較大的市場發展機遇。您認為我國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對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歐陽勁松:與美日歐等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智能檢測裝備行業起步較晚,業內企業大多規模較小,產業面臨技術基礎薄弱、高端供給不足、產業體系不完善和應用生態不健全等難題,部分重點行業及應用場景“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的痛點難點大量存在,已成為智能檢測裝備深入發展的關鍵短板,迫切需要提升供給能力和水平。隨著智能檢測裝備需求日益增加,新技術新產品競相涌現,產業呈現快速發展勢頭,為抓住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機遇,需要從標準引領、場景驅動、平臺服務、集群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快發展。
一是要加快推進智能檢測裝備標準化體系建設。產業發展,標準先行。標準化作為推動智能檢測裝備發展與行業提升的重要抓手,是行業精準管理的重要手段,對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生產銷路、促進市場貿易、增強安全性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積極落實《行動計劃》關于研制一批檢測技術基本標準、智能檢測裝備關鍵技術標準,以及檢測裝備與軟件系統間互聯互通標準研制的要求。為更好服務檢測裝備的智能化升級,建議標準體系定位好技術指標要求的時代屬性,針對國產產品“能用但不好用”問題,突出“三性兩化”(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智能化、綠色化)等特征性指標,強化環境適應性等裝備應用性能技術要求,推動標準體系成為用戶敢用愿用國產檢測裝備的有力保障。
二是要注重智能檢測裝備與產業上下游同步發展。一方面,場景結合是智能檢測裝備實用化的前提,當前重大工程和項目場景的環境參數往往趨向極端化,原位實時檢測需求迫切,加強檢測裝備與制造場景的結合,推動著智能檢測裝備向高精準、高可靠、高環境適應、高集成化方向不斷發展,在場景應用中開拓大市場。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注重智能檢測裝備與上游整合,高精度傳感器、工業相機、光學組件等智能檢測裝備關鍵零部件也需要重點突破,才能增強智能檢測裝備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要加強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共性平臺是智能檢測裝備產業培育的“加速器”。智能檢測裝備技術綜合程度高,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周期長,企業體量小,產業分散,涉及管理政策法規多。建議加強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公益服務機構,支撐政府,聯合引導制造商和用戶牽手,打通供需鏈條兩端,促進政產學研協同,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驗證,以共性平臺強化中試驗證能力,盡快推動新型智能檢測裝備技術熟化與產業化。
四是要推動智能檢測裝備產業向集群化發展。《行動計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建設產業集群促進機構,建議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生態構建和場景應用、加強數字平臺建設等方面發力。通過價值鏈的拆解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價值快速變現,針對性地固鏈強鏈補鏈延鏈,暢通集群協作網絡,增強專業化配套能力,強化質量品牌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加強培育優質中小企業,推動智能檢測裝備產業集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