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余熱剛過,想必大家對此前曝光的粽子出現霉菌超標、大腸桿菌超標等事件還有印象。此前廣東省質監局公布了廣東省粽子生產環節專項抽檢情況:44批次抽檢樣品中,有4批次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超標。其中順德創景三色豆肉粽大腸菌群實測值達到4600MPN/100g,超過標準值(≤110MPN/100g)近41倍。
就現狀來看食品安全已成為21世紀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報告,歐洲的食品污染事件40%發生在個體家庭里。在我國,面臨著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微生物污染、添加劑超標等食品安全問題,“吃得放心”已經成為當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食品安不安全?單純用眼睛看誰也無法保證,這時就需要通過檢測數據來判斷,因此食品安全檢測的需求正在逐漸加大,也有越來越多的食品檢測技術和檢測儀器被開發出來。目前一些主要的食品檢測技術有色譜技術、光譜技術、生物技術和快速檢測等等。其中光譜分析法是利用物質發射、吸收電磁輻射以及物質與電磁輻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方法,通過輻射能與物質組成和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系及表現形式,以光譜測量為基礎形成的方法。光譜分析是一種無損的快速檢測技術,分析成本低,以拉曼光譜、紅外光譜、近紅外光譜以及熒光光譜等在食品安全檢測中應用較為廣泛。
有報告顯示在2014年,全球光譜市場為72億美元,預計2019年將達到95.5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5.9%。其中,食品安全檢測是該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在眾多檢測技術中近紅外光譜技術分析過程較為簡單,而且可以很快得出結論,既可以作定性分析,也可作定量檢測,現已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乳制品檢測、食用油檢測以及茶葉農殘檢測等等。同樣熒光光譜技術、拉曼光譜等近幾年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的運用也較多,在該領域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印象頗深的是在2014年百度“筷搜”可謂火了一把,暫且先不論這個產品是否成功,但其技術原理還是非常過硬的。其筷子部分集成各種傳感器,實現一系列物理指標的測量,包括水酸堿度(PH值)、溫度、油質和鹽度等。更重要的是筷托有內置紅外光譜儀,實現對測量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除了“筷搜”之外也有企業推出一款食物智能光譜儀,該產品的體積和一個充電寶相近,看起來更像是個微型鼠標,其實是一個微型光譜儀。當它捕捉到光譜數據后,借助光譜數據庫SpecServer和經過主成分分解、模式識別和多元校正等一系列處理后,就可以完成對物質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之后結果將會推送至App,展示出物質的綜合數據。
產品的孕育都是基于市場的需求,上述產品的研發同樣是基于現實需要。除了研究數據表明未來光譜市場將在食品檢測熱潮的推動下迎來更好的發展,現實的產品研發以及現實需要也預示著在不久以后,隨著對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關注,檢測需求越來越多,光譜技術將迎來一個井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