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QYR研究中心數據顯示,預測到2022年,全球環境監測儀器市場將達到48.6億美元,2016年至2022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6.85%。政府對有效環境監測和控制的支持性政策,政府正在進行的開發環境友好型產業,有效環境監測的公私合作增加,全球環境監測水平不斷提高,公眾對醫療保健和環境監測環境污染的認識正在推動全球環境監測市場的發展。
然而,與環境監測產品相關的高產品成本和技術限制是抑制該市場增長的一些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環境監測控制改革進展緩慢是這個市場中的主要挑戰。
在產品基礎上,全球環境監測儀器市場分為空氣監測,水體監測,土壤監測和噪聲監測四大類,市場占有率分別為39.78%,32.19%,18.72%和9.31%。在地理的基礎上,這個市場分為四個地區,即北美,歐洲,中國,亞洲(不包括中國),世界其他地區。預計2016年全球環境監測儀器市場將受北美為主。一些因素,如新的先進的環境監測儀器技術的快速采用,傳感器和控制器領域的持續技術進步,公私營融資和投資的不斷增加,以及政府的配套政策的出臺,推動了市場的增長北美地區。
預計中國市場將以2016年至2022年的復合年增長率最高,這主要是由于大規模工業化,亞洲各主要國家實施嚴格的環境監管法規,政府越來越重視行業遵守安全環境法規,以及政府繼續支持先進的環境監測產品的開發和商業化。
中國市場迎來環境監測黃金發展期
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自2018年1月1日起與環境保護稅法同步實施。2017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意見征集的發布、《水質松節油的測定吹掃捕集/氣相色譜-質譜法》等多項標準的頒布與實施,環保領域仍然將會是一個熱門領域。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數據,2017年我國已經設置國家、省、市、縣四個層級的5000余個監測站點,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已經建成。“十二五”以來,我國初步形成了滿足大氣環境常規監測需求的技術體系,發展了PM2.5、臭氧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在線監測技術。
“先污染后治理”是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一貫秉承的環境方針。隨著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對于這一方針,質疑的聲音也越來越多。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能夠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尋得平衡,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樹立標桿,是我國政府以及各界人士仍需重視的問題。2018年作為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同樣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應當讓對于環保問題的監管與督查逐步形成常態化,進一步增強監管力度和頻率。環境監測行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