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全球智能制造發展指數中綜合排名第 6位,與 2016 年相同,但各分項指標排名均有提升。其中,發展環境由 2016 年的第 3 位上升至第 2 位;要素支撐由第 13 位上升至第 11 位;發展基礎由第4 位上升至第 2 位;制造業智能化水平由第 10 位上升至第 9 位。
中國經濟信息社《全球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2017)》在常州發布,結果顯示中國名列智能制造發展“先進型”國家行列,綜合排名全球第 6位,預計今年全球將有 232 萬臺工業機器人被部署在工廠車間。
中國列第二梯隊 為“先進型”
該報告篩選出22個樣本國家,評價結果顯示,美國、日本和德國名列第一梯隊,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引領型”國家;英國、韓國、中國、瑞士、瑞典、法國、芬蘭、加拿大和以色列名列第二梯隊,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先進型”國家。
根據報告,全球排名前十國家中,歐美占據 7 個席位,亞洲占據 3 個席位。從發展格局來看,歐美傳統制造業強國擁有較多技術與經驗積累,轉型升級難度較小,具備較強競爭實力;基于世界工廠時代的積累,亞洲等新興經濟體在智能制造方面也呈現出較大競爭優勢。當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與發達國家的“重振制造業”政策形成共振,使得全球智能制造格局處于快速發展的動態平衡中。同時,“大物移云”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智能制造快速發展與突破提供了必要條件。
政、產、學、用、資五方面“非均衡”
記者發現,2017年指數評價結果與2016年相比變化程度較小,中經社首席研究員陳瀚哲表示,這表明全球智能制造發展梯隊相對固定,形成了智能制造“引領型”與“先進型”國家穩定發展,“潛力型”與“基礎型”國家努力追趕的局面。
根據報告,中國在全球智能制造發展指數中綜合排名第 6位,與 2016 年相同,但各分項指標排名均有提升。其中,發展環境由 2016 年的第 3 位上升至第 2 位;要素支撐由第 13 位上升至第 11 位;發展基礎由第4 位上升至第 2 位;制造業智能化水平由第 10 位上升至第 9 位。從分項指標的基本數據看,中國智能制造仍存在一定“非均衡”特征,即政、產、學、用、資五方面中,政策與學術發展勢頭迅猛,產業、應用與資金的發展有待進一步提升。
政策體系基本成型 今年有望超100個試點示范項目落地
由此,旨在為業界及時提供專業化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的《2017-2018中國智能制造年度發展報告》同步發布,年報認為,2017年以來,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呈現新的特點與趨勢。
我國智能制造政策體系基本成型,試點示范項目助推政策加速落地。2017年以來,我國陸續出臺《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智能制造頂層設計基本完成。自2015年起,工信部每年啟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2018年,遴選項目總數有望超過100個,試點示范項目有效助推智能制造相關政策加速落地。
232 萬臺工業機器人上崗 國產機器人加速崛起
核心產業規模持續增長,主要工業國競逐機器智能領域。以智能裝備、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3D打印等核心產業為代表的智能制造市場規模持續增長。相關預測顯示,2018 年全球將有 232 萬臺工業機器人被部署在工廠車間。2023年全球3D打印市場價值達353.6億美元。截至2017年末,全球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已經超過 150 個。美國、德國、日本等主要工業強國繼續保持對智能制造的關注和投入,并開始發力機器智能、人機協作、工業互聯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