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好比人的眼耳口鼻,但又不僅僅只是人的感官那么簡單,它甚至能夠采集到更多的有用信息。既然如此,就可說這些傳感器是整個物聯網系統工作的基礎,正是因為有了傳感器,物聯網系統才有內容傳遞給“大腦”。
在過去,傳感器更多應用于工業。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它已經慢慢走入我們的生活。
傳感器是物聯網發展的基石
隨著工信部發放5G正式商用牌照,5G的到來似乎將物聯網推到了一個風口處,而物聯網的小翅膀是什么呢,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傳感器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選項。
物聯網層次結構
從物聯網層次結構圖中可以看到物聯網主要是由:感知層、網絡層、支撐層和應用層四部分構成。有句俗話說得好: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傳感器作為物聯網感知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整個物聯網的基礎,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物聯網系統中的海量數據信息來源于終端設備,而終端設備數據來源可歸根于傳感器,傳感器賦予了萬物“感官”功能,如人類依靠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感知周圍環境,同樣物體通過各種傳感器也能感知周圍環境。且比人類感知更準確、感知范圍更廣。例如人類無法通過觸覺準確感知某物體具體溫度值,也無法感知上千高溫,也不能辨別細微的溫度變化,但傳感器可以??梢哉f傳感器就是“萬物互聯”時代物體與物體之間交流的“語言”。
傳感器在物聯網產業中的作用
物聯網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它是互聯網的升級,也是信息化時代的核心。物聯網的發展需要智能感知、識別和通訊等技術支撐,而感知的關鍵就是傳感器及相關技術,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沒有傳感器的進步,就沒有物聯網的繁榮。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傳感器產業也將迎來爆發,傳感器是物聯網采集數據的關鍵組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隨著全球開始步入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在獲取和處理信息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要獲取可靠并準確的信息,而傳感器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和途徑。例如在工業4.0時代,要用傳感器來監視和控制生產過程中的參數,使設備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在智能家居領域,傳感器是實現用戶和家居單品(燈光、電視、冰箱、音響等)互動的基礎;在無人駕駛中,需要通過傳感器對交通和環境數據的采集和處理,這樣才能保證汽車在道路上的安全行駛……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未來物聯網有多大的市場,傳感器就能有多大的作為。
隨著物聯網需求的增加,目前國內傳感器呈現一種高速增長的態勢。據統計, 預計到2021年將增至5937億元,未來五年中國傳感器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約30%,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傳感器發展歷程
物聯網自提出到如今已經二十多年,但傳感器部署規模并未普及,致使沒有足夠物理層,導致數據不足,從源頭上制約產業發展。傳感器部署作為物聯網基礎設施,多年前就有國家提出萬億傳感器革命,旨在推動社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中每年使用1萬億個傳感器,并預計在2030年后將100萬億傳感器嵌入到各種場所。
我國早在 20 世紀60年代開始涉足傳感器制造業,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代:
第一代:是結構型傳感器,它利用結構參量變化來感受和轉化信號。
第二代:傳感器是20世紀70 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固體傳感器, 這種傳感器由半導體、電介質、磁性材料等固體元件構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制成的。
第三代:傳感器是80年代剛剛發展起來的智能傳感器。所謂智能傳感器是指其對外界信息具有一定檢測、自診斷、數據處理以及自適應能力,具有高精度、成本低、功能多樣化、自動化強等特點,是微型計算機技術與檢測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智能傳感器具有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交換、信息存儲功能的多元件集成電路,是集傳感芯片、通信芯片、微處理器、驅動程序、軟件算法等于一體的系統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