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訊: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最近發布的數據,由于半導體銷售在中國、美洲和亞太地區的增長抵消了其因美元走強在歐洲和日本的下降趨勢。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芯片銷售總額達到84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上漲2%,比今年第一季度上漲1%。跟去年同期相比,6月份芯片銷售在中國增長7.8%,在美洲增長5.6%,在亞太地區增長5.2%,但在歐洲下跌接近12%,在日本下跌14%。
黃金時代看IC進出口比
進口集成電路的國產化替代空間巨大,2015年上半年的進口金額為國內產業銷售額的65.16%,相比2014年全年的72.43%降低了7.27個百分點。說明在去年6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要》等利好政策的作用下,中國半導體產業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迎來黃金發展時期。
雖然進口占比逐漸降低,但是仍然有不小的替代空間。隨著半導體產業鏈逐步向中國大陸遷移,我們相信未來進口占比下降的大趨勢持續不變。
半導體產業鏈中看好設計和封測行業隨著國內IC設計水平的提升,基礎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的大力發展,海思、展訊、華大電子等設計廠商迅速崛起,牽引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另外在設計、制造、封測三個方向,封測是國內外差距相對最小,最容易快速追趕的行業。
從去年開始,集成電路概念便成為了市場上的“寵兒”,從中央和地方高達上千億集成電路基金出臺,到各路民間資本的進入以及外資對中國集成電路市場的看好,用“黃金時代”來形容此時的市場并不為過。
中國出口芯片來自哪里?
但從海關總署8日發布的集成電路進出口數據來看,市場的進展似乎并沒有像資本市場的期待那樣突飛猛進。
在海關總署官網上,查看7月以及上半年的集成電路進出口數據發現,雖然1到7月份集成電路出口數量同比2014 年增長17.6%,但累計同期金額僅增長2%,相比之下,集成電路進口數字仍然高企,7月份進口額達到1164億元人民幣,出口額則為361億元人民幣。此外,據悉今年一季度中國進口的集成電路價值平均7.7美元,而出口不到3毛錢,在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進入成熟期后,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目前還集中在低端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這說明我國仍未擺脫集成電路高度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進、出口結構嚴重不均衡。
在出口份額中,外商投資企業貢獻了不小的份額,除去外商投資的因素,國內集成電路企業仍處于小而散的狀態,仍沒有形成產業巨頭。
雖然此次海關數據并沒有單列外商份額,但從往年的數據來看,出口中外商企業占比通常超過60%,并且隨著過去兩年三星、英特爾等芯片巨頭廠商在國內紛紛加大投資額度,這一數據仍然處于高位。而目前市場上大多數國內“成功”的半導體公司如展訊、瑞芯微、格科微主要服務的還是低端市場,并且有相當比例是供于手機產業鏈,關鍵產品和核心產品并沒有進入到主流。
“今年展訊和海思的出貨量應該都不錯,但展訊主要是集中在功能機這塊,而海思是依托于華為的供應鏈,不可復制。”王艷輝對記者表示,目前展訊一個月智能機的出貨量基本可以達到500萬臺,而功能機則主要為三星代工。
從一定程度上說,中國半導體業目前還處在“不是靠創新而是靠廉價替代”的狀態。并且,受到手機為主的終端市場影響,國內一些芯片廠商的利潤也受到了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