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近在復盤國內科學儀器公司上市前后業績時發現:許多公司在上市后出現收入增速放緩,各項費用大增,營業利潤出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的情況,這里必然有競爭、大環境等因素帶來的客觀問題,但筆者認為更嚴重的是:
這些公司很可能都進入了“持續品類擴張”的陷阱中。
此前,我們在《科學儀器公司為什么很難壯大?》等文章中都表達過同一個觀點,即科學儀器公司成長壯大的核心邏輯是“持續擴品”,但盲目擴品或者沒有選擇正確的路徑也可能導致公司陷入“萬劫不復”之境。
本文將就此問題展開分析:
(1)為什么我們一直強調科學儀器公司擴品很重要?
(2)科學儀器公司品類擴張的主要路徑有哪些?
(3)上市公司拼命自研擴品為什么行不通了?
(4)為什么要投資能正確擴品的儀器公司?
1、為什么擴品很重要?
科學儀器行業有幾大特點,即大市場、小細分;多產品、多應用。
(1)大市場,小細分
行業普遍觀點是:目前國內科學儀器整體市場空間約700億元左右,從總量上看,這不算一個小市場。但我們必須要區分總體市場空間、理論市場空間、實際市場空間等概念。我們在《科學儀器投資避坑指南》《投資人:科學儀器——讀不懂、投不準》等文中,以質譜儀行業為例,提到過實際市場空間的計算方式。
由于科學儀器的分類普遍是按照物理原理進行的粗分,對實際計算空間時的參考價值比較有限。我們根據長期從業經驗得出一個相對準確的結論是,90%以上的科學儀器品類,單品類的國內市場空間不足5億元。除液相色譜、測序儀、質譜儀等基于相同技術原理的大單品明確超過20億外,大部分產品天花板比較有限。這意味著,對于大部分儀器公司來說,即使其優勢單品已經獲得3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營收規模也依舊偏小。
(2)產品多,應用多
科學儀器在下游行業中具備典型的“多對多”特點,即“同一種科學儀器往往被應用于多個下游場景”以及“同個下游行業往往需要極多的儀器品類”。上圖展示了質譜產品在醫學診斷、藥物研究、生命科學、食品安全領域、環境監測等領域的不同用途,以及半導體行業中硅片檢測環節所需的大量儀器品種。
科學儀器的工具屬性反映在費用端是研發費用和獲客成本均較高,從工業品銷售的角度看,當開發一個新客戶的成本過高時,爭取讓客戶采購更多品類的產品以攤薄單品銷售費用是一個看似十分理性的選擇。
基于上述科學儀器行業的市場和產品特點,科學儀器公司的發展路徑大致有兩條:
(1)如果你有幸掌握一個大單品核心技術,那么就應當將資源、精力投入到不斷開發新的應用場景、滿足不同行業客戶需求的方向上;
(2)如果你跟絕大多數儀器公司一樣,在一個細分品類眾多的市場,那么你成長的可選路徑很有可能是“解決方案”,即圍繞某一類客戶的需求(例如環境監測、細胞學、半導體檢測、新能源檢測)不斷開發實驗上下游的細分產品。
2、擴品的主要路徑和優劣勢分析
科學儀器公司品類擴張的方式通常有三種,即:自主研發、代理/OEM、投資并購,這三種方式各有優劣。
(1)自主研發
這是國內儀器公司最主要的擴品手段,由于科學儀器具備壁壘高、生命周期長的特點,自主研發可以確保產品、技術的自主可控,最大程度提升產品的毛利水平,享受市場紅利,同時由于前后端一體化,更有利于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