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政策更新的方向,看到“與時俱進促發展”的改革決心。
戰略定力不等于僵化不變。新產業常常伴隨著新問題,新賽道必然需要新規則。具體到新能源汽車領域,如何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如何滿足日益多元的企業訴求?
答案惟有改革。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軟件定義汽車”成為大勢所趨。但同時,部分企業智能駕駛等功能失控,引起消費者對安全問題的關注。面對新的治理課題,國家層面陸續發布《關于加強車聯網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工作的通知》《關于試行汽車安全沙盒監管制度的通告》等政策標準,及時規范產業發展。
十年來,改革不停步、發展不停步,我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更新修訂也從未停步:
為探索正確的產業發展方向和路徑,我國從“十城千輛”開始逐步積累經驗,隨著產業技術的提升和規模的擴大,不斷提高補貼門檻,并將補貼標準與產品技術水平掛鉤,推動企業加快技術創新;
為解決傳統汽車產業管理方式不完全適應新能源汽車的問題,我國專門制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政策,在車輛分類、生產資格、企業及產品管理方法上進行詳細部署;
為支持“車電分離”等新型商業模式發展,我國啟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力求通過試點示范工作加速新技術、新模式在地方先行先試,為產業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經驗。
隨著與產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調整機制的建立,相關政策更加深入務實、更加精細可操作。政策護航下,一個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拔節成長!
“全”:以全產業鏈條鍛造全領域優勢
在長三角“造車版圖”中,分工合作的格局加速形成:在上海進行新能源汽車的設計,并聚集一批芯片、軟件等“車輛大腦”相關企業;在安徽桐城,堪稱“汽車心臟”的動力電池產量逐步提升;在江蘇南京,新能源汽車完成組裝、走下生產線;在浙江永康,對車內的智能軟件進行測試……伴隨著產量的快速增長,長三角形成了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一輛汽車從硬件到軟件、從設計到生產,都可以在“包郵區”完成。
再將視線投向使用端。安徽長豐縣一名村民算出自家“綠牌車”的“性價比”:每晚11點預約充電,每公里電費成本不到1角錢,比燃油車的8角錢便宜了不少。支撐“性價比”的,是該縣的“一網一圈”——網是縣有充電港、鎮有充電站、村有充電樁的充換電設施“一張網”,圈是縣域“5分鐘充電圈”。
汽車強國先強基,強基之本,就在產業鏈。
經過這十年的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貫通了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整車、制造裝備、補能設施等關鍵環節,產業鏈的全面性、系統性、完整性獨步全球。
“全”的背后,是雄厚的制造業托舉。我國是惟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已形成200多個成熟的產業集群,制造業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帶動了新能源產業上下游投資,一個種類齊全、配套完整、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加速形成。
“全”的背后,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2023年純電動汽車銷量達668.5萬輛,增長24.6%;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為280.4萬輛,增長84.7%……供應多元、開放包容的超大規模市場,為產業發展和新技術落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環境,一個豐富多樣、上下協同、穩定完善的產業生態加速形成。
“全”的背后,是開放包容的前瞻布局。對內,放開新能源汽車投資準入管理;對外,取消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推動產業發展、謀劃產業布局,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包容,努力促成“百花齊放”。隨著跨領域融合、國內外融合持續推進,一個開放包容、合作共贏、鼓勵創新的產業格局加速形成。
以全產業鏈條鍛造全領域優勢。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制造,再到銷售和售后服務,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成本、效率、發展模式和創新能力,在每一個環節實現優勢集成。
——以“全”增效,鞏固競爭優勢。
瑞銀證券研究部拆解比亞迪一款電動車型發現,即使將日益嚴峻的貿易壁壘納入考量,比亞迪較傳統競爭對手仍有成本優勢,這得益于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全鏈條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