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訊:最近NASA又是冥王星又是另一個地球的刷爆了朋友圈。雖然大家跟著一起狂歡,但國人的心情是復雜的,因為大家自然會聯想到神舟系列飛船,以及近期的探月嫦娥系列。
步入21世紀以來,在航空航天方面,我國早已取得了讓世界為之矚目的成就,但是這樣的成就背后,是我國一代代航天人血與淚凝結的結晶,下面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下我國的航空航天發展史。
中國航天史嚴格來說,是從1956年才開始的,當時錢學森向黨中央遞交的一份《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報告,同年四月才有了我們國家自己的航天研究所。
不過,再此之前,早在14世紀末,明朝的士大夫萬戶就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第一個火箭人,這已經是世界聞名的故事了,世界科學家也因此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火山命名為萬戶山。其實萬戶的故事說明,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已經有了自己的飛天夢,不過真正的發展還是要從近代說起。
一、青銅時代
中國是山寨大國,雖然不得不承認,但是中國的火箭也是依靠山寨起家的。1957年年末,一輛從莫斯哥始發的專車到達了北京,里面運來的是蘇聯人送給新中國的一份厚禮。
兩發P-1近程地地導彈
五年以后,也就是1962年,中國仿制的蘇聯P-2導彈,試驗發射成功。
山寨出了自己的第一枚導彈后,中國航天人的腳步就停不下來了,從仿制到山寨蘇聯的P系列導彈,我們用了五年。但是從山寨到自主創新,我們只用了八年。
之后的三十年里,我國不斷的積累著航空航天技術,最終為我國從青銅時代進入白銀時代打下了雄厚的底蘊與基礎。
二、白銀時代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帶著我國第一個宇航員楊利偉,成功升空了。
雖然比起往前的三十年,這次載人升空所引起的轟動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對航天人來說,這只不過是技術積累以后理所當然的進步,遠遠沒有青銅時代的探索對他們更加具有挑戰。
隨著“神舟五號”的升空,我國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全世界第三個有資格進行太空角逐的玩家,在這種層面來說,意義非凡。
2005年,“神舟六號”同時搭載兩名宇航員發射成功。
2008年“神舟七號”,這次是三個。
持續成功的神舟飛船載人系列標示著我國的載人航空技術步入成熟期,隨后的國際空間站也就順理成章的買上了行程表。
2011年“天宮一號”成功發射。這一次,我國終于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并且在之后的數年當中,“天宮一號”成功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成功對接,光榮的履行著自己的使命。
至此為止,白銀時代完全結束,從青銅時代到白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