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網站刊登了《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報告》。據悉,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由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牽頭成立評估組,對《教育規劃綱要》高等教育領域中期進展進行第三方評估。
上述報告中提到,2010-2014年,全國高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凈增1326.14億元,增幅高達57%。
以下是教育部網站發布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報告》主要結論:
(一)高等教育規模在實現跨越式發展后持續增長,提前完成了《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階段目標任務。
2014年,在校生規模達到3559萬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數量為2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學率達到37.5%,提前完成了《教育規劃綱要》預定36%的階段目標。
2000-2014年,高校錄取人數的年增長率平均為10.7%,錄取率由59%提高到74.33%,是1978年的12.3倍。每十萬人口平均在校大學生數增幅超過3倍,畢業生占當年新增城鎮人口比例從12.86%提高到61.62%,高校畢業生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二)中西部教育振興計劃顯著增強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辦學能力,新建本科院校異軍突起,科類層次結構趨于合理,高校辦學類型趨于多樣。
中西部教育振興計劃實施后,中西部高等教育面貌發生了歷史性改變。中西部高等教育體量不斷增大,辦學能力不斷擴大。對比2000年與2014年:中西部高校從2000年的544所高校增長到2014年的1363所,增加了1.5倍,中西部高校數量占全國的53.9%。中西部在校生數、畢業生數、招生數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54.16%、53.84% 、54.38%。2008-2014年,14年間累計向中西部地區傾斜招生92萬人,相當于在中西部地區建立90所超過萬人的高校,東部與中西部地區高考錄取率上的差距從2007年相差17個百分點降低為6個百分點。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于全國201個地級城市,覆蓋全部地級城市的60.36%,極大改變了高等教育格局結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和研究生在校生數之比從2000年的19.5:1降至2013年的15.8:1,本科畢業生數首次超過專科畢業生數。高等教育科類結構與國民經濟發展總體相協調,與社會行業結構基本契合。
(三)各類重大工程整體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高等教育科研承載能力增強,科研水平顯著提升,文化傳承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經“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特色學科項目等平臺拉動,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部分學科躋身于國際一流行列。英國QS“2015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前400強中有58所中國內地大學,僅次于美國位列全球第二;前50強中有7所中國內地大學,入選學科總數位列全球第五和亞洲第一。在“2015年亞洲大學排行榜”中,中國內地大學百強大學達到21所,取代日本(19所)傲居亞洲之首。《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及湯森路透社“2015年全球頂尖大學排行榜”中,中國內地27所大學躋身全球前500強,超越日本成為亞洲龍頭。在學科前50強中,有23所中國內地大學在12個學科領域入選。
高等學校承載科研能力大幅提升。2005-2013年,高等學校承擔科研項目成倍增加并超過同期其它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高校基礎研究在全國占絕對優勢,基礎研究經費在全國占比超過一半。高等學校科技成果占據70%以上。2010-2014年,高校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583項,獲技術發明獎1328項,獲科技進步獎3577項。高校獲得的國家科技獎勵三大獎占比為70%左右。2005-2013年,高校科技論文占全國比例一直占據70%以上。高等學校專利授權數從8843件增加到84930件,增加了8.6倍。
(四)高等教育投入保持高速增長,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高校師資隊伍持續擴大,特別是“本科教學工程”有力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生均撥款水平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03年至2013年,高等學校經費占全國教育經費26.93%,年均增幅為35.98%。高校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經費占全國教育公共財政支出的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