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不少都認為中國工業已經進入李克強總理制定的發展“中國制造2025”的快車道上來了,那么所有的工業企業都在探索未來十年應該走的發展之路,因為想要活下去,就必然要緊跟大勢,不然就是閉門造車了,一定沒有市場的,結果就是消失于市場之中。
一個工業企業原來的優勢得益于其先進的專利技術和應用,但為什么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專利,秘方等詞匯的存在性遭到嚴重質疑了呢?
這就要從美國通用汽車說起了,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把汽車原材料訂單派往于全世界,世界工廠的概念給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全世界很多知名制造業行業公司傳輸了新鮮的血液,美國通用汽車得益于詞,全車零部件生產線都遍布于美國之外的各個國家,最后發往美國進行整車組裝,最后銷往全世界。成本一定是最低的,效率一定是最高的。因為汽車零部件也需要生產線啊,一旦工廠內任何一條生產線停車,結果都是致命的。所以專利技術只存在于最核心的部分就足夠了。
伴隨著工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系統集成化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最后數據的采集,整理,分析就變得非常關鍵了。以機床產品為例:每一臺機床都配備一臺傳感器,通過對機床加工生產的數據搜集便可以知道這個產品的加工信息了,以便定期維護。如果把它想象成一臺PC,通過網線把3-5臺PC連在一起就變成了局域網PC工作群了,當然也可以一起游戲了。
把網線接入互聯網,我們機床的數據就可以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被采集到,分析整理,制定維護方案了。如果是移動端的話,那就是無論在哪?輕松互聯了,在區域間工作協同方面就會大大地提高效率。
在未來,數據會成為工業互聯網的核心,但是對于這種技術的探索,確實我們僅僅處于說一說的階段,在中國,即便是BAT三大互聯網巨頭也仍在嘗試探索大數據的技術和應用。
其實,數據是在每一個企業的日常工作和運營中不斷產生的信息資源,但是這些產生的信息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在不同的行業,即便是同一類數據的重要意義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泛泛地討論大數據沒有意義,應該要和企業要實現的目標和意圖結合起來。
拿特斯拉汽車為例,特斯拉是純電動科技汽車,車身非常輕,因為它的車身是輕型的碳纖維材料,車本身的動力來源于車身下方密集分布的鋰電池。當然這些鋰電池也是從從日本松下公司買來的。那么它的汽車高明之處在哪里呢?關鍵技術在于對電池組的管理上。
對于電池組而言,很難讓每一個電池做到電壓完全一致,而出現的電壓差就會讓電池發熱而發生爆炸,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特斯拉公司使用了大量傳感器和分析軟件,做到了實時監測每一個電池組的電壓,并且通過軟件分析和控制技術,自動調節電流,這就是數據的應用,應用于自身技術難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