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開卷知新”專欄刊發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學院譚久彬院士署名科普文章,題目為《精密測量——科學探索的“眼睛” 高端制造的“尺子”》。
以下是文章全文。
精密測量——
科學探索的“眼睛”高端制造的“尺子”
譚久彬
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學院譚久彬院士
科學家門捷列夫說:“科學是從測量開始的。”“現代熱力學之父”開爾文有一條著名結論:“只有測量出來,才能制造出來。”人類科學研究的革命,工業制造的迭代升級,都離不開測量技術的精進。在當代科技和工業領域,高水平的精密測量技術和精密儀器制造能力,是一個國家科學研究和整體工業領先程度的重要指標,更是發展高端制造業的必備條件。隨著精密測量技術不斷進步,其在科學研究、工程科技、現代工業、現代農業、醫療衛生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精密測量是工業生產的倍增器
精密測量是一個大的泛指的范疇。凡是準確度很高的各類測量,都可稱之為精密測量。在精密和超精密工程領域,精密測量有具體的數量級,是指測量準確度在1微米至0.1微米量級的測量,超精密測量是指測量準確度優于100納米,如10納米、1納米,甚至皮米(千分之一納米)量級的測量。
精密測量興起于工業大生產。規模化大生產是現代工業的重要特征,產業分工與專業化配套越來越細化,地域分布越來越廣,產業鏈遍布全世界。也就是說,一個產品由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萬個零部件組成,這些零部件不可能由一個廠家生產,需要聯合遍布各地的多個優勢廠家。比如一部智能手機有1600多個零件和元器件,由分布在世界上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家工廠提供。這樣做,能大批量標準化生產,生產效率高、質量高、成本低,優勢明顯。但技術層面存在一個難題——面對如此多零件、元器件,其中任何一個的尺寸精度或其他技術指標不合格,就無法集成到一起。
為解決這類問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計量局(BIPM)制定了一系列標準與規范。依據這些標準與規范,國際計量局將公認的標準量值傳遞給每一臺測量儀器,以保證這個標準量值在全世界范圍內一致。之后,生產廠商使用測量儀器,對產品的每一個零件和元器件的所有技術參數進行精密測量。這樣才能保證所有的測量儀器都是精確的,測量數據都是精準的,進而成千上萬的零件或元器件具有互換性。通俗地說,就是不同廠商的產品都是合格的、好用的。由此而來,精密測量已成為促進科技發展的新興學科。
精密儀器助力科學新發現
怎樣進行精密測量?這就需要實施精密測量的工具——精密儀器。精密儀器包括各類高端測量儀器、分析儀器、成像儀器、診療儀器和各類實驗儀器等。在幫助工業生產“把關”的同時,精密儀器也是科學研究的有力工具。縱觀各國科技發展歷史,不難發現,科技強國一定是基礎研究強國,基礎研究強國一定是測量與儀器強國。大多數現代科學發現和基礎研究突破,都是借助先進的精密測量方法和尖端測量儀器實現的。引力波探測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引力波探測是直接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探索宇宙起源和演變的實驗,具有重大科學價值。但引力波信號極其微弱,探測難度極大,采用超高分辨率的遠距離激光干涉測量方法探測,是目前最有優勢的技術途徑。也就是說,激光干涉測量儀的測量準確度,將直接決定探測引力波的極限能力。如果激光干涉測量儀建立在地球上,其互為垂直的兩路激光測量臂長至少要達到4000米。只有滿足這一條件,引力波引起的激光測量臂長極其微小的變化(不超過質子直徑的萬分之一)才能被測量到。如果按比例放大,這一超高分辨率測量相當于在繞地球1000億圈的長度上,檢測出不超過一根頭發絲直徑的長度變化。經各國科學家共同努力,2016年人類首次直接測量到高頻段引力波,3位相關科學家因此項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