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創:政策驅動下產業鏈趨于完善,場景從黨政市場向重點行業深化。信創核心在于通過構建自主可控的國產化 IT 底層架構和生態體系,實現硬件和軟件等層面的國產化替代。2018 年開始,在美國對華為、中興等企業采取技術制裁的背景下,信創進入快速推廣期。目前,國產化節奏正處于從“可用”向“好用”演進的階段,黨政之后,金融、電信等行業率先進入落地階段。 接下來 3-5 年,一方面是黨政信創下沉到縣鄉鎮市場,另一方面是金融、 運營商、能源等關鍵行業信創接力。
信創大概率帶來 IT 標準的重構,中短期為相關廠商提供“彎道超車”的機會。短期看,隨著信創從黨政走向關鍵行業市場,參與者增加,生態逐步完善。長期看,IT 產業標準的重構帶來產業鏈的重塑,中國 IT 企業先彎道超車,再推動產業升級,而 IT 行業技術和資本密集的特征,意味著隨著產業的成熟,規模效應下,預計集中度提高,向具備技術護城河的頭部廠商聚集。
工業軟件:硬制造大國的軟肋,國產化帶來發展機遇。2021 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為 2,414 億元,同比增長 24.8%,增速顯著高于全球市場。但與占全球三成左右的制造業大國身份相比,中國工業軟件規模占全球市場規模的比重不足 10%,發展明顯落后。期中作為基礎的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體量較小,是工業軟件短板中的短板,作為難度最高的工業軟件細分領域,中國廠商與國外廠商差距懸殊。目前通用型研發設計類軟件依舊是國 外廠商占據主導地位,CAD、CAE、EDA、BIM 等領域國產化率不足 5- 10%。
借助國產化東風,國內廠商比如中望軟件、華大九天、廣聯達等在 CAD、EDA、BIM 等細分垂直賽道逐步取得突破。生產控制類軟件,高端離散行業以海外品牌為主,而具備壟斷性、且生產工藝較成熟的流程行業, 國產品牌初步完成進口替代,DCS、MES、SCADA 國產化率已達 50%左右,涌現出中控技術、國電南瑞、寶信軟件、石化盈科等頭部企業。
4.2、信創、工業軟件國產替代
信創-CPU:主要有華為、飛騰、海光、龍芯、兆芯、申威等參與者,目前總體國產化率水平低,國產替代難度較大,主要受限于先進制程芯片代工等環節,重點關注海光信息。
信創-操作系統:主要參與者包括銀河麒麟、武漢深之度、中標軟件等。操作系統是最重要的國產替代環節,目前總體國產化率水平低,主要受限于生態建設。操作系統重要性高于數據庫和辦公軟件,所有的上層應用都要與操作系統適配,操作系統掌握著生態入口。重點關注中國軟件(麒麟)。
信創-數據庫:主要參與者為人大金倉、武漢達夢、神州通用、南大通用、 巨杉數據庫、Oceanbase、GaussDB、TiDB 等。數據庫在政企客戶數字化轉型中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國產化率水平低,需要加強生態建設,重點關注達夢數據。
工業軟件-EDA:EDA 軟件是集成電路領域的上游基礎工具,貫穿于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等環節,目前 EDA 市場仍主要被 Synospys、 Cadence、西門子 EDA 三家海外巨頭壟斷。近年來美國針對我國芯片行業進行多次限制和制裁,倒逼國產替代進步,同時也為國內 EDA 公司打開市場空間。目前國內部分 EDA 工具已達到國產替代水平,在內外部政策雙重催化下有望迎來高速增長。
工業軟件-CAD/CAE:海外大廠主導我國 CAD 市場,海內外或存在“十年左右差距”。據 IDC,2021 年我國 CAD 市場本土廠商占比近 20%,其中中望軟件超越 PTC 躋身國內市場 CR4,占比 11.4%;3D 市場海外廠商仍占到我國 90%以上的份額,本土廠商替代空間巨大。
工業軟件-MES/DCS:整個生產控制行業國產化率,高端產品在 30%左右, 中端產品在 50%左右;與海外大廠相比,DCS、SCADA、PLC 國內廠商規模較小,且主要聚焦中低端產品;MES 公司在有些細分賽道有競爭優勢, 但仍和國外軟件有差距。
五、通信
5.1、“去A化”與“去C化”并進
信息通信產業(ICT)的迭代升級推動了戰略格局的轉換,中國在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的話語權和主導力不斷加強。ICT 產業發展上升到國家競爭力和戰略主導權之爭,供應鏈格局存在被重構風險。一方面,美國從戰略上在 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對中國采取遏制手段,在美國本土和傳統盟國推動“去 C 化”。另一方面,部分國內公司從自身業務連續性和供應鏈安全出發,開始考慮“去 A 化”,改變過去在核心元器件和關鍵技術領域過渡依賴美國公司的現狀。與消費電子供應鏈相比,通信設備端由于研發投入大、技術壁壘高,國產替代過程會相對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