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總經理張燕做客證券時報推出的《時報會客廳·對話中國科創力量》欄目,暢聊高德紅外20多年來是如何堅持自主研發,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促進產業鏈深度融合。
自主研發“中國紅外芯”
1999年改革大潮,黃立下海創業成立高德紅外。按照黃立的說法,當時中國紅外技術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基本都是買國外的元器件,回來自己組裝生產,紅外探測器全部依賴進口。
黃立表示,“我們于2010年成功上市后,募資近20億元,這時我們不再滿足于購買國外元器件來做自己的組裝整機業務,也終于有了底氣解決‘卡脖子’問題,做出自己的核心芯片。通過多年努力,公司突破了數百項技術難題和數千項工藝難關,搭建起三條國內領先、國際先進且完全自主可控的紅外探測器(兼具制冷與非制冷)批產線,一舉打破了國外的封鎖與禁運。公司生產的紅外探測器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空白。”
從公司成立那天開始,就是靠技術吃飯
財報數據顯示,高德紅外一直都在持續高比例進行研發投入,黃立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從公司成立那天開始,就是靠技術吃飯,對于科技創新,可以說把它當成我們的‘天’”。
在被問及如何平衡高比例研發投入與公司利潤時,黃立表示,“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一方面,要圍繞能夠產生利潤,或者短期內產生利潤的這些項目,緊抓不放。比如說像民用消費產品,這方面應用場景很多,智慧城市、消防、安防、無人機、感應燈等都屬于低成本但巨量的應用。此外,像汽車方面的應用,高德紅外也在持續投入研發。只有抓好現實的利潤,才能有能力、有實力去解決‘卡脖子’關鍵技術上的難點”。
紅外領軍企業 全產業鏈布局
紅外芯片只是高德紅外重要競爭力之一,黃立表示,公司優勢遠不止紅外芯片這一塊業務。與其他紅外行業的公司相比,高德紅外花了10年時間,構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芯片應該算是最上游,除此以外,我們公司建立了三十幾個研究室,包括光學設計、精密機械、人工智能、圖像處理、目標的識別跟蹤以及相關的更高端的國防方面的一系列的專業研究室,覆蓋了我們整個紅外的全產業鏈,所以我們去做產品遠遠不是提供一個器件或一個熱像儀,而是一個非常復雜和高端的完整系統。公司成為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獲得完整裝備系統總體資質的民營企業。
“在當下信息化的社會,公司一體化的產業布局,可以實現快速響應,為公司贏得先機,并在行業內形成了較寬的‘護城河’”,黃立稱。
在被問及目前公司正在推動哪些科技創新和技術突破時,張燕表示,“在行業內,紅外或者叫光電系統,它涉及到的專業細分領域非常多,比如光、機、電圖像處理、軟件、算法等。如果哪一個領域或者哪一個細分技術板塊出現短板,都會影響到整機的性能,所以我們特別重視研發投入。”。
紅外技術應用場景豐富 已與車企合作
她表示,隨著探測器芯片,機芯整個成本的降低,平臺的開闊開放,相信未來在比如汽車車載夜視、智慧城市、低空共享執法等領域應用方面,可能會有新的爆發和增長,為公司民品板塊貢獻業績。“我們已經跟幾款重點車型簽訂了協議,此外智慧城市是一個非常大體量的領域,應用場景非常豐富。還有低空共享執法,主要是無人機攜帶我們高清的紅外、可見光多任務傳感的載荷去進行一些低空執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