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數字化,日豐集團實現了產品質量的精細管理。據介紹,日豐集團每年生產的超10億個商品,都可以通過產品上的識別編碼追溯其原材料批次、生產車間、質檢工人、物流運輸、經銷商、安裝師傅等信息。
企業的信息化數字化一定是自上而下的,尹浪表示,集團要有轉型的決心。尤其對于制造業而言,數字化、信息化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技術革新要跟上企業的需求變化。
降低數字化成本推動中小企業升級
記者調查發現,多數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意愿很強,有的甚至早早就提出數字化轉型設想,但卻因為沒找到合適的路徑,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道路上“摔了跤”。
五年前,Custype(廣州雯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鄧鴻開始摸索數字化管理系統。Custype是一家手機殼外貿廠家,以工廠代工起家,逐漸發展為代理、品牌自研模式,曾在亞馬遜3C電子配件細分品類中占據七成市場份額,年收入破億元。
鄧鴻曾于2018年大量參觀走訪服飾行業數字生產線,并斥資200余萬元購入一套自動化生產設備。“當時與50多位企業主一起參觀,這套設備能實現原料投放后產品自動生產。看完展示后非常心動,這不就是想象中的數字化嗎?”鄧鴻說。
于是,鄧鴻爽快下單,購入設備后又火速招兵買馬投入研發、編程、架構等環節,總成本近千萬元,但效果不甚理想,由于前端和后端沒有打通,渠道能力、銷售能力沒有跟上,導致這套設備至今還閑置在車間里。
“數字化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我們也應看到,企業數字化首先需要成本投入,而且要持續投入才能真正見效,而當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面臨一些經營困境,對數字化投入往往捉襟見肘。”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國宏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很多中小企業不會轉、不敢轉,是因為擔心數字化成本太高。騰訊企業微信副總裁、行業拓展負責人盧青偉告訴記者,面對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打造專業工具,先從觀念轉變,先用起來,以釔虹精密為例,總投入8000余元就完成了生產車間的數字化轉型。
在劉國宏看來,當前制造業發展數字經濟的突破點在于,有能力承擔數字化成本的大企業,以大企業數字化和鏈主企業的數字化,帶動中小微企業和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政府的著力點是供給公共數據和底層技術,同時以政策引導中小微企業各種云服務的應用。
從產業結構著手破局外貿增長壓力
從發展歷程來看,Custype與大灣區諸多中小企業有著相似的命運,在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迅速成長起來,初期依托于代工,打磨出一套成熟的制造體系后,以高質量發展從幕后走向臺前,創立自己的品牌和研發生產車間。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傳統制造業是我國外貿蓬勃發展的基本盤,全球40%的制造業生產場景在中國。但也要看到,越南、印度等國在制造業替代方面已經有所行動,因此應該打好時間差,一方面要穩住、抓緊這些基本盤;另一方面進行升級轉型。”
林江向記者舉例稱,東莞市某印刷企業從傳統印刷轉型為數字印刷、云印刷,進而將業務擴展至設計領域,開始與影樓合作。在業務范圍擴展的同時,成本降低。因此,制造業發展的好,一定程度上要依賴于生產性服務業,二者是相互促進的。
今年6月1日,廣東省發布《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與過去單純強調制造業比重相比,該意見將制造業及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列入核心目標。
劉國宏表示,根據“微笑曲線”理論,中間的加工制造往往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而兩端的研發設計、市場營銷等生產性服務環節則處于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產業升級過程就是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的過程,也是一個生產組織能力、產業鏈供應鏈運作能力強化的過程。可以說,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對廣東“制造業當家”非常重要,這意味著廣東不僅要有制造業,而且要有強大價值創造力、市場競爭力、產業控制力的制造業。
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在記者調研過程中,多位受訪企業主表示,2023年以來,產值快速增長并沒有反饋在利潤層面,毛利率持續下滑。不止一位受訪者強調今年的目標是“活下去”,“堅持”“堅守”成為采訪中高頻出現的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