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23世界粵商大會“打造海上新廣東發展論壇”在廣州成功舉辦。眾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聚一堂,交流討論,為廣東發展高質量海洋經濟建言獻策。
深圳市朗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曾國中表示,海洋傳感器是打開海洋寶庫的金鑰匙,對我國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中高端傳感器仍高度依賴進口,存在市場壟斷、技術封鎖和信息安全等風險,我國急需研制并使用國產高端傳感器,突破“卡脖子”技術限制。
朗誠科技副總裁 曾國中
開展海洋環境監測,傳感器是關鍵
如今,海洋經濟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保證海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曾國中認為首先要做的是進行海洋環境的監測,也就是對海洋狀況進行“把脈”。
“海洋傳感器是打開海洋寶庫的金鑰匙。”曾國中強調,開展海洋環境監測是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保護海洋生態、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保障海洋經濟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而開展海洋環境監測的關鍵就在于傳感器。
曾國中指出,當前,國內在近海和常規傳感器上初步實現了國產化,但深海和中高端核心傳感器仍高度依賴歐美進口設備,整體傳感器技術水平和國外先進產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據2020年傳感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傳感器發展藍皮書》報告,中國高端傳感器的應用市場幾乎被國外壟斷,尤其是高端傳感器市場,90%以上仍需要靠進口,其中“海洋傳感器”基本依靠進口。“這不僅極大限制了我國海洋監測技術的發展,也存在市場壟斷、技術封鎖和信息安全風險等隱患。”
曾國中認為,隨著中國海洋漁業、石油開發、深海采礦、海洋捕撈以及軍事等領域對海洋傳感器的需求不斷上升,海洋傳感器行業在中國市場有著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核心傳感器需要突破“卡脖子”技術限制,實現國產替代。
聚焦國產傳感器研究,助力廣東建設海洋強省
海洋傳感器研發具有跨學科、技術要求高、研發投入大、周期長、市場規模小、應用領域窄等特點,動輒百萬的試驗費用非一般企業可以承受,這也導致了在傳感器研發領域民企參與不足的狀況。
曾國中介紹,深圳市朗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廣東省海洋監測與觀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依托單位,也是海洋環境監測領域為數不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朗誠科技在承擔了2011年深圳大運會海上賽事環境監測項目建設后,便逐步走上了海洋環境監測系統建設和傳感器國產替代之路。目前,朗誠已研發了μChem系列原位營養鹽傳感器、MTA系列水質多參數傳感器、波浪傳感器及溢油傳感器等多款國產替代傳感器產品,并在眾多重點海洋環境監測項目中得到大范圍推廣和驗證,部分產品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成為國產替代應用典范。
“廣東因海而興、因海而富,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建設海洋強省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堅實的人才、產業、技術和經濟基礎保障。”曾國中認為,在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省方面,廣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建議有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選準突破口,配套政策,強鏈補鏈,用敢為天下先的開拓創新精神,先行先試,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同時,爭取更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提升廣東海洋科技基礎創新能力,堅持保護優先,科學發展,共同守護好人類共同家園。
曾國中表示,作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朗誠科技將圍繞海洋強省建設戰略,繼續深耕海洋環境監測領域。下一步,朗誠科技的研發重點是開展新型海洋傳感器研究與應用,發展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多功能傳感器技術及深遠海應用傳感器技術。同時加快構建多源海洋數據同化應用平臺,推進大灣區海洋環境、生態及災害預警監測/觀測體系建設和數據共享,實現大灣區海洋環境管理的智慧化和決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