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李浩宇深知其中的含義和分量。他的團隊基于計算光學成像的新一代高通量三維動態超分辨率成像方法,通過計算成像技術增強熒光漲落探測靈敏度,突破了現有顯微成像技術難以兼顧高通量視場、高空間分辨率和高時間分辨率等難題,將目前世界上超分辨顯微鏡中最高通量視場成像范圍提升至毫米級,可在10分鐘內對包含超過2000個細胞的視場實現128納米的超高空間分辨率成像。
“科學是從測量開始的。”李浩宇團隊這一成果,標志著在生物醫學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細胞學異質性和生物醫學等研究提供新的科學影像儀器。今年6月15日,該研究成果以《通過增強熒光漲落檢測實現高通量超分辨率成像》為題,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于國際權威雜志《自然—光子學》。“作為科研人員,就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原創性、基礎性、前沿性研究,解決‘卡脖子’難題。”李浩宇說。
挑戰尖端的勇氣與長年累月的耕耘
2017年9月,哈工大物理系優秀畢業生趙唯淞保送儀器科學與技術專業直博。2021年11月,在教授李浩宇的指導下,趙唯淞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論文。2023年7月,還是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助理教授的趙唯淞,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光子學》發表研究成果。
趙唯淞在做實驗。
“挑戰尖端,儀器報國。”不到兩年時間,兩次在國際權威雜志發表學術論文,1995年出生的趙唯淞是哈工大人才培養成果的一個縮影。
“我很感恩學校的多年培養,在哈工大遇見了很多‘大先生’、好老師,本科的教育方式和環境激發了我學習的內驅力,養成了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好習慣,也讓我在后來的學習和實踐中逐漸找到了興趣和方向。”2017年,趙唯淞加入譚久彬牽頭的儀器學科團隊,主要從事光學顯微成像技術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聚焦超分辨熒光顯微鏡、計算成像、深度學習、生物信息學等。
一流的事業需要一流的人才。提起2021年發表的學術論文,趙唯淞說,研究團隊首次從計算的角度提出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通用模型,結合自主研發的超分辨結構光顯微系統,實現了目前活細胞光學成像方法中分辨率最高(60納米)、速度最快(564幀/秒)、成像時間最長(1小時以上)的模態。該成果被評為“2021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趙唯淞也因此在國際重要學術會議受邀作主題或邀請報告多次,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0余項、國際發明專利3項,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第十八屆王大珩光學獎……
“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技術創新,都需要挑戰尖端的勇氣、長年累月的潛心耕耘。”這是趙唯淞從老師的言傳身教中得到的感悟,“在哈工大,只要真正做事就一定會有舞臺。”
68歲的譚久彬、37歲的李浩宇、28歲的趙唯淞……正是這些“勇于創新、敢當重任”的哈工大人,創造出一批一流的技術成果,培養出一批一流的人才,擎起“挑戰尖端,儀器報國”的精神火炬,一代又一代傳遞。(本報記者 曹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