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第三屆傳感器與應用技術大會如期而至,國內外行業專家、企業代表、投融資機構代表等各界300多人齊聚深圳光明科學城。
會上,中科飛龍等10家企業簽約落戶。和而泰與美思先端、數聯天下與紐迪瑞、三一聯光與深圳灣測、科瑞技術與立儀科技、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與深圳微感量子物聯科技等五組企業完成業務對接合作簽約,總合作金額達5600萬元。此外,投融資企業簽約金額超過1.6億元。大會還設四個分會場,圍繞新能源數智化技術及應用、傳感器產業投融資與并購、工業自動化與光電傳感技術發展、大灣區傳感器產業鏈生態平臺等主題開展研討及路演,合力尋求技術突破、碰撞合作火花。
傳感器是工業神經,隱藏在一條條產線和一件件產品中,是感知外界的觸覺,是信息獲取的源頭、是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接口。
“MEMS(微電子機械系統)傳感器,機械和電子都集成到一個很小的芯片里,微米級。既有感知也有處理。”
美思先端是深圳光明區一家MEMS傳感器與精密光學設計制造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負責人黃維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美思先端采用IDM商業模式,集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營銷、終端應用等多個產業鏈環節于一體。創始人武斌早年前往國外研習技術,后歸國創業。
專注于溫度、氣體、壓力、粉塵、流量等傳感器的美思先端,正從單純“賣器件”走向提供終端應用模組及解決方案,可廣泛應用于智慧家電、醫療器械、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領域。
美思先端傳感器自動化生產產線。受訪者供圖
作為感知信息和采集數據的重要手段,智能傳感器已成為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實現“中國智造”的關鍵。
2023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達3800億元,其中智能傳感器市場規模約1310億元,大多分布于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而珠三角以深圳為中心。從數量及規模看,深圳占珠三角比例超過一半。
近年來,深圳光明區智能傳感器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傳感器企業從最初的16家發展到現在的136家,匯聚了漢威科技、柯力傳感、諾安智能、紐迪瑞、美思先端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產值規模已超百億元,預計2025年達210億元。光明區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今年獲評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今年,光明區推出“3+3+1”產業集群發展體系,智能傳感屬于著力打造的優勢引領類產業集群之一。目前,光明區出臺了專項產業發展支持政策,落戶總規模50億元的市智能傳感器產業基金,規劃建設大灣區首個智能傳感工業上樓示范園區,布局建設兼具研發中試和量產能力的MEMS中試線。光明,有望成為全國智能傳感器產業集聚規模最大的行政區。
感知世界,傳感器走向精密走向智能
要讓設備智能化,就離不開傳感器。
傳感器類別近2萬種,不同的技術方向有很大的差異。熱敏、磁敏、稱重、氣敏、光電、壓力、聲學等,應用場景涵蓋消費電子、醫療設備、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智慧城市等。作為工業制造的傳統強區,光明區有著鐘表、內衣、食品、自行車等優勢傳統工業產業,也布局了高端醫療設備、機器人、光電顯示等新興產業,為傳感器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消耗了全球四分之一的MEMS傳感器。
“基于非分散紅外原理的傳感器具有高精度、高可靠、長壽命等優勢,其中核心是MEMS紅外光源、傳感器芯片、光學濾光片幾個模塊,我們把幾個比較難的技術點都攻關了。”黃維堯說,傳感器還有配套標定校準算法、光學氣室等核心設計,是一個集電子、材料、光學、算法等多學科高度融合的精密器件。目前,美思先端正在研制高陣列熱電堆紅外感應芯片、高輻射高調制MEMS光源芯片、高精度微量冷媒氣體檢測裝備等新產品,對標國際龍頭企業。
美思先端產品系列。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