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區以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持續提高科技含量和產業能級,不斷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路。2023年,北碚區綜合科技創新指數達到79.8%,連續3年居全市第一。此外,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占比達38.6%,也居全市第一。
在這里,每一粒創新的種子,都能找到最適合的土壤,茁壯成長。
創新引領
儀器儀表產業占全市半壁江山
“要么唯一,要么第一,立刻行動。”走進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北碚園區的中科光智(重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光智”)總部,墻壁上的大字一眼入目。
中科光智主要面向國內的半導體、光電子及先進制造企業提供尖端工藝設備和技術解決方案,去年該公司自主研發的真空回流焊爐,被認定為第二批市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該公司總部去年3月入駐西部(重慶)科學城北碚園區,6月便實現投產,目前已建起了半導體封裝設備國產化研發、生產中心,搭建了微波等離子清洗機、真空共晶焊爐等生產線。公司負責人秦占陽表示,隨著半導體封裝領域加快國產化替代步伐,公司發展信心滿滿。
中科光智的快速發展,與北碚區為創新“種子”厚植發展“土壤”分不開。西部(重慶)科學城北碚園區以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產業為核心,圍繞新能源汽車及高端摩托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智能裝備制造三大重點產業,積極發展衛星互聯網、生命科學與健康等新興及未來產業的現代產業體系集群,通過組建細分領域產業基金等措施,培育引進了華立科技、斯太寶科技、中科光智等優質傳感器及關聯產業項目,數十家傳感器關聯企業在園區提質發展。
另一家有著悠久歷史的企業也正通過創新煥發新活力。重慶華虹儀表有限公司1966年還是一個街道企業,由修表組、膠木組、緊固件組組成。如今,該公司產業布局涵蓋智能場景、電力計量、電力設備、智能制造等領域,已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智能電表、互感器生產服務企業。
在儀器儀表產業領域,北碚區目前已吸引500余家企業集聚發展,去年儀器儀表產業實現產值108.4億元,占全市儀器儀表產業的半壁江山。
校地合作
孵化近1000家“硬科技”企業
市民餐桌上常見的魔芋,可以變為保健食品。近日,記者在西南大學(重慶)產業技術研究院,見到了由西南大學技術團隊研發的魔芋主食、飲食、輕食和養生系列產品。
西南大學魔芋食品研究院教授李洪軍告訴記者,這些科研成果是依托西南大學研究魔芋四十余年的頂尖研究技術轉化,作為健康食品和營養代餐中最常用的核心原料,魔芋制品在市場上廣受好評。目前,團隊正將魔芋與益生菌結合開發保健食品,預計今年僅魔芋產值便可突破1億元。
西南大學(重慶)產業技術研究院是環西南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的核心載體。近年來,北碚區校地合作布局了“兩圈一區”(即環西南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環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創新生態圈和北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人才創新、就業、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全力構建優良創新生態,推動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我們通過打造全市首個環大學人才創新服務港,推動更多成果從高校溢出。”北碚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相關部門點對點將人才引進、人才培育、企業孵化、企業創新、融資貸款等各類政策送上門、手把手輔導企業申報;在西南大學碩博士和青年教師科技創新工作站,有500位創新創業導師為創業者量身定制創業攻略;依托卓越工程師半島、數字經濟人力資源產業園等平臺,創業者還可享受“技術經紀人、投資經理人、職業經理人”等專業服務,共享區內外十余家“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和企業孵化”等功能平臺資源。
通過北碚區給予科研項目、嘉陵創客科技創業種子投資基金等支持,國內唯一具備商業化的“薄膜鉑熱敏感芯片”產線企業重慶斯太寶科技有限公司得以潛心走專精特新道路,目前該公司估值已由最初投資時的600萬元增長至8000萬元左右。
據統計,在北碚3000多家“硬科技”企業中,有30%左右為高校師生校友創辦,5年來共有2500多個高校成果轉化項目落地。
工業互聯網
賦能民營企業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