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完善計量監管制度。針對故意為計量作弊留后門等嚴重違法并受到行政處罰的電子計價秤生產企業和電子計價秤產品,試點實施企業和產品雙“黑名單”制度。聚焦民生領域重點計量器具研究制定“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指南,推動修訂相關計量技術規范。制定實施集貿市場計量監督檢查工作指引。開展預包裝商品計量監管制度研究。
(二十一)加強誠信計量體系建設。建立集貿市場誠信計量管理制度和評價標準,充分發揮信用監管作用,對集貿市場計量實施分級分類監管。
(二十二)提升計量支撐區域協調發展能力。圍繞國家和地方區域重大戰略,系統梳理計量相關需求,加強計量協同聯動,通過加大區域計量授權等措施有效利用優質資源,加快區域協調發展計量支撐體系構建。持續做好計量援藏、援疆和援青工作。
(二十三)推動產業計量融合創新。在全國遴選重點城市開展產業計量融合創新試點,輻射所在區域,全面梳理區域重點產業等需求,布局計量測試體系,形成計量和產業“體系與體系”融合發展的整體格局,補短板,強支撐,有力助推區域高質量發展。
(二十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推動計量產業規模化發展。研究制定關于推動計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積極推動計量產業園建設。面向各地重點計量產業領域征集一批優勢產業鏈,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計量產業集群,并推動納入各省重點產業鏈發展規劃,促進計量產業鏈技術升級和協同創新,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計量特色產業。
(二十五)推進碳計量體系建設,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重點排放單位碳計量審查,試點開展碳計量管理體系認證。加強國家碳計量中心建設,組織開展碳計量研討交流,切實提升碳計量能力和水平。研究制定國家碳計量基礎能力建設方案,做好碳計量基礎能力建設總體規劃。
(二十六)規范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和管理。加強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的規劃布局,在新興產業領域批準籌建和驗收一批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加大對國家和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的監督管理,提升產業計量的服務效能和品質影響力。
(二十七)扎實開展企業計量幫扶指導。持續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推動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落地落實,全面提升產業鏈相關中小企業計量能力。扎實推進“揭榜掛帥”活動,加快計量科技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