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 國際資訊】不久前我和一個企業家團到日本學習,在學習之余的購物時間里,團員們拿著或家庭成員或朋友們發來的各種實物圖片、物品名稱等在超市里瘋狂購物。場面令人哭笑不得,被掃對象包羅萬象,連感冒藥都不放過,足見國人對日本產品“研究”之深入,某些媒體或自媒體可謂“勞苦功高”。看到這種場面,再看看日本店員的不屑,內心里真是五味雜陳,不是滋味。
自從工業4.0的話題火了之后,市面上出現了一股強大的制造業媚外之風,各種媒體或自媒體上廣泛且重復傳播一種論調,德、美、日制造是多么的高大上,中國制造又是如何的無所作為。這樣一邊倒的鼓噪已經在國內造成極壞的影響,以至于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去到海外,不分青紅皂白掃貨。
當大家大包小包收獲滿滿地離開商場的時候,注意到我兩手空空,他們不解地問,劉博士怎么不買些日本貨呢?我說,本人曾在日本留學多年,也知道日本產品好,但絕沒有好到需要千里迢迢買回家的程度,所以沒買。特別是許多日用品,中國造也很好,足夠滿足生活需求,所以就不麻煩了。
說這些并不是簡單抱怨國人不爭氣,也沒有要鼓動大家抵制x貨的意思,而是希望人們能夠理性看待德、美、日制造和中國制造的現狀,并對中國制造的未來抱有信心。
首先,我們對世界制造業的競爭要有兩個基本估計。第一個估計是,德、美、日制造確實比我們中國制造優秀,但并不是完美無缺,無懈可擊。各類媒體或自媒體上說到德、美、日制造時,幾乎用盡了各種溢美之詞,做事嚴謹、熱愛創新、工匠精神、百年堅守、千年追求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真是無懈可擊的話,那德、美、日制造注定要基業長青了。其實不然,德、美、日制造也存在著學習力不足、反應遲緩和競爭力下降等致命問題,正是這些問題才給中國制造過去三十年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機會,而且還將繼續為中國制造的快速追趕甚至超越提供可能。
第二個估計是,中國制造縱然存在種種不足,但并不是一無是處,脆弱無比。事實是,在過去短短三十多年時間里,中國制造已經完成基礎積累,建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完整工業體系。不僅如此,中國制造還在諸如高鐵、航天、能源、鋼鐵、飛機、軍工、家電、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新材料、工程機械、船舶制造以及諸多民生制造領域開始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三十年來中國制造的發展是成功的,我們既要看到現狀的不足,更要看到機遇和優勢,完全不必妄自菲薄,更不能不分場合非理性地給德、美、日制造唱贊歌,蠱惑老百姓到海外掃貨。
其次,我們要在理性分析德、美、日制造的優缺點之后,揚長避短。有人認為必須向德國學習,因為德國人做事嚴謹,主張一次做對,裝備和自動化了得;有人認為應該向日本學習,因為日本人精益求精,崇尚持續改善,制造管理一流;也有人認為美國才是我們學習借鑒的榜樣,因為美國人最具創新精神,始終追求思想和技術引領……所有這些,說的也許都是事實,即便不是事實,也不影響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事實上,德、美、日制造今天擁有的所有優勢說到底是先發優勢,是長期進化和積累的結果,比如看上去高大上的自動化技術就是如此。所以當人們談及工業4.0如何了得,如何可怕的時候,我總是告訴人們,其實工業4.0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自己停止進化或者進化速度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