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 國際資訊】知名投行美銀美林最新的改造世界地圖集(Transforming World Atlas)日前出爐,這份報告通過一系列地圖來描述全球經濟趨勢。
其中有一張地圖格外吸引眼球,該圖顯示了哪些國家正在被機器人“占領”。
美銀美林指出,根據2012年的數據,日本機器人數量最多,達到310,508個。去年長崎新開張的一家旅館甚至幾乎全部由機器人來完成日常工作。
美國在使用機器人的數量方面排名第二,為168,623個;德國以161,988個位居第三。
毫無疑問,這些數字對全球的經濟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
美銀美林援引國際機器人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的數據稱:
在過去10年中,全球工業用機器人數量已經增長72%,而美國制造業崗位數量則萎縮16%。
美銀美林并援引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數據寫道:
此外,由于遺傳學、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以及其它科技發展方面的進展,到2020年,,到2020年,在全球15個主要的工業化國家中,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崛起,將導致510萬個就業崗位的流失,多以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的崗位為主。
國產機器人面臨的窘境
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從2010年前后切實啟動,與日本相比啟動慢了差不多30年,這種情況下,中國還是一個增量的市場,國際環境又是一種存量的市場,幾乎所有國外的機器人企業在涌入中國。
這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是很不利的,因為這些都是巨無霸的企業,我們這邊還都是‘小帆船’,即便起步比較早的新松,跟國外比,也強不到哪兒去。
中國的機器人市場起來了,但并沒有給中國企業足夠的成長時間。
對中國而言,經濟的高速增長,以汽車等行業需求為牽引,我國對工業機器人需求量急劇增加,可到目前為止,全球前四大機器人廠商中,甚至沒有一家中國企業。國外機器人品牌已經占據國內90%的市場,國內這么多企業占了不到10%的市場份額。
中國機器人趕超途徑是發展“像人一樣思考和行動”的智能機器人,包含泛在智能、生命元素、柔性結構、人機交互等元素,實現從“造機器”到造機器“人”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