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期消息,瑞典linkoping University(林雪平大學)有機電子實驗室的研究員Dan Zhao和 Simone Fabiano開發出了全球首款熱電有機晶體管,溫度僅需變化一度,就能在該晶體管中產生可檢測的電流調制。利用該晶體管制造出由紅外光熱驅動控制的電路,可應用于熱像儀等其它應用。
“我們研發出了全球首款由熱信號而非電信號驅動的晶體管邏輯電路,” 林雪平大學有機電子實驗室Xavier Crispin教授說。
這款熱驅動晶體管能夠使許多新應用成為可能,例如極小溫差探測,以及能夠監測傷口愈合過程的功能性醫療敷料。
該晶體管的熱靈敏度比傳統的熱電材料高一百倍,這意味著僅需將熱敏電解質(作為傳感器)和該晶體管電路連接就足夠了。一個傳感器結合一個熱驅動晶體管就能創造出一個“智能像素”。
這種智能像素陣列便能夠代替目前熱像儀中用于探測紅外輻射的傳感器。隨著進一步開發,這項新技術能夠為智能手機打造一款新型低成本熱像儀,因為該技術所需要的材料既不稀有,也不昂貴,而且還無害。
這款熱驅動晶體管基于一年前的一款超級電容器研究,該超級電容器利用太陽光線進行充電。在這款超級電容器中,熱能被轉換成電能,然后存儲在電容器中備用。
林雪平大學有機電子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探索了多種導電聚合物,制造出一種液態電解質,其溫度梯度變化轉換成電壓的能力百倍于過去使用的電解質。這中液態電解質由離子和導電聚合物分子組成。其正電離子較小,且移動速度很快,而負電聚合物分子較大且重。當該電解質一端受熱時,較小的正電離子會向冷端快速移動,從而產生電壓差。
“當我們證實這款電容器能夠運行后,我們便開始為這款新型電解質尋求其它應用,” Xavier Crispin教授說。
該研究成果已經在近期的《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