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商訊: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仁敏研究員課題組與合作者利用納米等離激元激光器(納米激光器)進行了實空間、動量空間和頻率空間全維度同時成像的實驗,其中,射場可以全部為金屬中自由電子振蕩形成的表面等離激元形式。該實驗的成功標志著納米激光器在暗輻射成像研究領域中向前邁進一步,也凸顯出納米激光器與傳統激光器相比存在本質的區別。該實驗工作被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3:e1601962 (2017)]上,并被命名為“Imaging the dark emission of spasers”。
自激光器發明以來,其尺寸的小型化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傳統的激光器中,增益介質通過受激輻射放大光子,因而激光器尺寸受光學衍射極限限制,難以實現微型化(圖1左)。納米激光器是利用等離激元共振從而實現三維物理尺度可同時小于出射波長的新型激光器(圖1右),可在納米尺度直接產生超強相干光場,在超分辨光學成像、衡量物質檢測、芯片上光互聯等領域有潛在應用。
傳統激光器(左)和納米激光器(右)示意圖
和傳統激光器相比,納米激光器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受激輻射放大金屬中自由電子在光頻段的等離激元振蕩而不是光子。然而自2009年納米激光器發明以來,其表面等離激元輻射特性還未被檢驗,目前只能通過其散射到遠場的光子對其進行間接表征。
納米激光器輻射特征示意圖
利用北京大學戴倫教授課題組合成的高質量CdSe納米增益材料,馬仁敏課題組制備了高性能納米激光器,使用漏輻射顯微成像技術,通過動量匹配的方法將納米激光器的表面等離激元暗輻射耦合到遠場,實現了實空間、動量空間和頻譜空間的直接成像。首次揭示納米激光器的輻射能量可以百分之百耦合到傳播模式的表面等離激元。該工作確認了納米激光器與傳統激光器本質區別,為對納米激光器進行進一步操控和應用奠定了基礎。
納米激光器實空間(a)、動量空間(b)和頻率空間(c)成像
該成果由北京大學博士生陳華洲、本科生胡家祺和博士生王所為共同第一作者,馬仁敏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