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儀器儀表科技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經過70年一步步發展,在新型光學儀器、顯微鏡、望遠鏡、聲級計、環保儀器、航空儀表、導航儀器、駕駛儀器、無線電測試儀器、建材測試儀器、地震測試儀器、大地測繪儀器、水文儀器、工業自動化儀表、電工儀器儀表、分析儀器、實驗室儀器與裝置、材料試驗機、氣象海洋儀器等諸多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使中國科技實力產生了質的飛躍。
70年歲月,涌現了很多儀器儀表行業的先進科技工作者,他們在推動中國儀器科技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看看以下的風云人物,他們對本行業有何巨大影響!
應懷樵:中國虛擬儀器之父
應懷樵是中國虛擬儀器之父、振動噪聲與信號處理專家,目前他擔任北京東方振動和噪聲技術研究所名譽所長、科技委主任,北京應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他是中國最早提出“虛擬儀器”構想、最早提出和實現“用軟件制造儀器”,“用軟硬件相結合”來取代傳統的主要由硬件組成的模擬式儀器的學者,也是中國虛擬儀器的創始人和奠基者。
陳洪淵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分析科學研究所和化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從事研究工作50多年來,陳洪淵院士在涉及生命和材料科學的電分析化學基礎與應用的多個前沿領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對儀器的應用與研發有很深的心得。
他表示,儀器是科學的眼睛,是分析的利器。當前我國分析檢測、儀器應用領域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以論文發表情況來看,隨著近年來中國學者的共同努力,在Nature、Science、Cell、PNAs等相關主流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的論文,數目在不斷增加,儀器應用水平相比過去有了極大地提升。但是,這些高水平的成果,主要還是使用進口儀器完成的,表明我國儀器裝置的研發和生產還相對滯后。
陳洪淵院士對中國科學儀器行業表達了期待和寄語:“窮究物性,敢為人先;團結協同,努力創造;心系祖國、志在奉獻。”希望分析測試界同仁一方面能夠團結奮進,不斷探索,認識物質的本真,追求卓越,有沖勁,有韌性;另一方面,能夠保持家國情懷,為國家和社會不斷貢獻,不計較個人得失。這樣才能推動中國科學儀器產業的快速發展。
劉頌豪:中國激光領域重要開創者
1930年出生,我國著名光學和激光專家,首批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所所長、合肥分院副院長,華南師范大學校長,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科協副主席等職位。美國光學學會資深會員。
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我國極需光學儀器研究及制造方面的人才,劉頌豪同另外3位年輕人就被調配到王大珩、龔祖同先生手下研究光學技術。光學玻璃是光學儀器的基礎材料,由于在軍事上的重要應用,光學玻璃技術被視為機密。50年代初期,劉頌豪隨龔祖同來到長春,成立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1956年2月,劉頌豪帶領光機所的8位技術人員從長春來到昆明298廠(對外稱云南光學儀器廠),建立了我國第一條光學玻璃生產線,研制出代稀土光學玻璃,打破了國外在軍用光學玻璃技術上對我國實行的封鎖。此后40余年,昆明298廠生產光學玻璃2000噸,產值近億元,甩掉了我國光學玻璃“全依賴進口”的帽子。
60至70年代,劉頌豪開始參與開拓我國激光領域,研制成功我國第一批激光器,高功率紅外連續固體激光器,是我國激光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80年代,劉頌豪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激光光譜學開放實驗室。
杜江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中國最早從事量子計算實驗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之一,致力于使用磁共振方法進行量子計算的實驗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