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登峰下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創新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目前仍有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尤其是先進科研儀器研發方面基礎薄弱,諸如電子顯微鏡、核磁共振、質譜等設備,基本完全依賴于進口。
海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進口的先進科學儀器的規模大約是300到400億美元。為此,不少代表委員紛紛建議國家加大科研儀器的支持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印杰建議,"加大對科學研究中新方法和新手段課題的支持"。"十四五"剛剛開局,位于上海張江的光源二期項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項目等重大科學裝置,就開始投入到緊張的建設和運行之中。印杰表示,大科學裝置,就是科學家的眼睛和科學家手中的武器。
這些"國之重器"開放運行后,會大幅提升上海的科創策源能力,為基礎研究向未知領域進發提供有力支撐。為了解決這些可能成為下一代“卡脖子”的地方,印杰呼吁,只有方法更新了、手段升級了,才有可能大幅提高科研能力和應用水平。因此,對于以大科學裝置為代表的新方法、新手段,"一定要支持,一定要強化"。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府參事室主任徐英建議,“建設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提供科技資源支撐,可有效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徐英委員建議,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線上對接線下服務,實現不同區域平臺的儀器設備數據庫等優質資源共享對接,建立全國范圍內各地市參與的全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服務聯盟,協商制定統一的行業政策、條例法規。制定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平臺服務標準,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服務精準性,為政府主管部門科學管理與設置科技創新平臺、購買本地區急需大型科研儀器、監管市場化運營公司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廣州分院分黨組書記陳廣浩帶來了《全面取消科研儀器設備進口減免稅相關政策為提升國產科研儀器設備競爭力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的建議。建議針對我國科研儀器設備進口免稅政策和國際國內科研儀器發展的現狀,提出為加快我國儀器設備的獨立自主,建議加強政策研究和調控,取消科研儀器進口免稅政策,消除其帶來的不平等競爭影響;制定科研儀器設備企業制定稅收、金融等扶持政策;建立以自主創新為主導的科研儀器發展路線,促進國產儀器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建議,加快重大科研平臺、儀器設備等科研資源的共建共享,提升長三角區域創新成果的集中度、顯示度,加強長三角區域城市群的先進制造業在協同發展。
目前我國從最普遍的光學顯微鏡到每臺價格4000多萬元的冷凍電鏡,都面臨著高端核心技術匱乏,依賴進口,有被“卡脖子”的風險。我國目前科研儀器行業的發展存在以下問題,國家科研項目經費資助有限,難以支撐科研儀器行業有效地規模化發展;科研儀器設備產業的上下游脫節,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相關行業人才面臨的挑戰重重,對行業的重要性和風險性缺乏社會認知。
為此,《關于對重大科研儀器行業進行重點支持的提案》從三個方面建議:
一是建議國家自然基金委和科技部能加大資助力度,提高對“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和“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的經費投入。
二是鼓勵深耕在科研儀器行業的企業積極創新,探索產學研結合發展。建議有關管理部門委托行業協會或者第三方機構全面調研科研儀器設備行業的發展情況與全產業鏈現狀,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對打通行業上下游提出指導意見,輔助和推動政府部門進行行業戰略規劃和制定支持政策。
三是優化相關人才支持政策,并有針對性地加大宣傳力度。在人才的晉升和篩選上,去除“唯論文論”,主動肯定和積極扶持從事科研儀器研發的科研人員。建議有針對性地對高校或者相關企事業單位、研究所宣傳普及科研儀器設備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戰略地位,引導其優先使用國產化設備,逐步扭轉大量購買國外科研儀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