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高德紅外發布了“芯”平臺戰略:基于高德現有的技術平臺,將一臺紅外熱像儀所需的軟硬件設計及解決方案分別設定成各個標準化模塊,根據不同需求進行靈活組合,以此推動紅外熱成像技術的規模化、多樣化、普及化和消費化,共同打造紅外生態圈。
“我們還要不斷提供成本更低的紅外探測器,降低合作伙伴產品開發的成本和周期。在家電領域,如果紅外探測器模組價格降到百元以內,一定會得到大規模使用。”張從容說。
悄然打開的市場藍海
紅外技術的“破圈”、廣闊市場的開啟,都是因為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
被網友們譽為“抗疫神器”的人體紅外測溫儀IR236,其實是從2003年非典時的測溫儀升級而來。非典時,高德紅外就沖在抗疫一線,那也是國內第一次使用紅外人體測溫儀。
雖然這兩款測溫儀長得挺像,但是內涵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一個裝著低端進口芯片;一個則用上了自主開發的紅外探測器。
“在達到進口探測器同樣實際使用效果的前提下,使用國產探測器,平均價格可以降低40%左右,競爭優勢非常突出。”施志堅說。
到今天,高德紅外在自主創新的追光之路上已經艱苦跋涉了十多年。高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健飛說,最初他們投入的1億元相當于當時的全年營業收入,到探測器研發成功,已經累計投入20多億元。
2019年,黃立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走上兩會“委員通道”。他仍清楚記得離開實驗室的情景:“天還沒有亮,外面下著雪,我看到街角有一個早點攤,一對小夫妻忙活著,雪花飄在他們身上,空氣里面彌漫著武漢好吃的熱干面的香味,令我非常感動,到現在也忘不了。其實,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夢想努力著、奮斗著。”
今年8月,高芯科技入選“建議支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成為紅外熱成像領域中唯一一家入選的高新技術企業。
“創新是企業經營最重要的品質,也是今后我們爬坡過坎必須要做到的。邁入‘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將堅持走自主研發道路,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黃立說。(文|經濟日報調研組 記者齊平 來潔 王軼辰 董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