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訊:20日下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王喜文所著的《中國制造2025解讀》在北京舉辦首發式。王喜文表示,這本書是對《中國制造2025》的理論解讀,難免有疏漏之處,將在以后的時間內不斷完善。
據悉,《中國制造2025解讀》一書詳細分析了《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背景、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戰略重點,并就規劃明確的九大任務、十大領域、五大工程和八大政策進行了逐一分析,同時為相關領域的制造業企業從業者描繪了詳細的產業環境與政策藍圖。
針對書中的內容,王喜文發表了“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的《中國制造2025》”的主題演講。他首先分析了國際制造業的基本形式,認為在國際制造業競爭加劇、新一輪工業革命醞釀爆發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在機遇與挑戰面前,唯一的選擇是建設制造強國,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由‘制造’向‘智造’轉型升級,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中國制造2025》即由此應運而生。”王喜文解釋道。
在王喜文看來,國內以前不少生產方式均屬于比較簡單的物質生產,而《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旨在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已有的信息化、自動化技術結合在一起,把制造系統的各元素聯結起來,形成信息物理系統,實現相互協同、遙相呼應。
《中國制造2025》是兼顧當前和長遠、兼顧戰略和戰術的一個行動計劃。既立足當前,提出了九大戰略任務、五項重點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舉措;又著眼長遠,部署了重點突破的十大戰略領域。
制造強國“三步走”戰略
第一階段,到2025年,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制造強國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中國制造業邁入制造強國行列,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在創新能力、全員勞動生產率、兩化融合、綠色發展等方面邁上新臺階,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第二階段,到2035年,綜合指數達到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前列國家的水平,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在創新驅動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制造業整體競爭力顯著增強。
第三階段,到2045年,乃至建國一百周年時,綜合指數率略高于第二方陣國家的水平,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一方陣,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中國制造2025》的主要目標
1. 體現創新能力的指標。從定量指標看,確定了兩個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