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訊:通過改革開放,我國形成了經濟增長的“中國模式”,這種模式并非一成不變,而要根據國情變化不斷調整和創新,在應變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當前,資源與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必須要面對的關鍵問題,迫使社會轉型向環境友好型與節約型社會看齊。同時,經濟重心逐漸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過渡轉移,第三產業的增加占比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從電力消費結構來看,盡管第二產業的電力需求仍然占較大比重,但從近幾年的趨勢看,第二產業的電力需求占比在逐漸下降,而第三產業電力需求量占比正逐步提高,而這與經濟重心的轉移是匹配的。從二產內部看,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產能已經飽和或達峰,而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等是二產的新增長點。就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趨勢來看,研判未來二產電力強度呈加速下降趨勢,而三產電力強度則受交通電氣化和辦公自動化的發展呈降速上升趨勢。
截至目前,我國用電負荷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及珠三角地區。從用電結構來看,工業用電量占比從1990年的78.22%下降至2012年的72.81%,生活用電占比從1990年的7.72%上升至2012年的12.50%。從生活用電情況來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人均生活用電達到700kWh左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人均生活用電量已達790kWh以上。2000年至2013年間,全國居民生活用電量維持年均增速10%左右,北京、廣東等發達地區人均生活用電量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增速相對緩慢。未來10至15年是我國完成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關鍵階段,根據北京、廣東、上海的經驗,此階段居民用電增速有顯著放緩的趨勢。
綜合上述分析,“十三五”電力需求將步入中速增長期,年均4%左右;2020年后會進一步降速到3%以內;2030年后將進入1%左右的飽和低速增長階段。
電力規劃思路必須調整
一直以來,電力部門主要通過單純增加發電裝機容量滿足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這種發展模式急需調整。
第一,節能是最重要的能源資源,歐美國家已普遍實現電力能效每年節節電1%以上的目標。而我國一方面在規劃層面上未將能效作為重要資源納入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電源的快速擴張;另一方面,能效政策實施力度也顯著不足。當前,電網公司每年完成上年電量和最大負荷0.3%的節電目標,與歐美發達國家相去甚遠。因此,“十三五”期間,應把大力落實能效政策作為優化電力行業發展的重要措施。首先,電力規劃應以“節能優先”為原則,把能效資源納入電力綜合資源戰略規劃。其次,如果實際電力需求增速超出預期,可在能效領域挖掘潛力,最終達到能效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0.6%—1%的目標。
其次,以煤電為主的規劃思路需要根本性的調整。燃煤發電在我國始終占據著絕對優勢,不僅是因為資源稟賦帶來的經濟成本優勢,還因燃煤發電機組具有穩定可控的出力特征。不可否認,作為主力電源,煤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巨大,而當前環境代價日益凸顯,溫室氣體峰值約束日益強化,而可再生電力、氣電的經濟性有望大幅改善,有必要從根本上調整各類電源的定位,特別是要在新增電源中優先發展清潔能源,煤電的位置應由一直以來的“主力”調整為“補充”。
最后,盡管國家政策不斷向清潔能源傾斜,但棄風、棄水、棄光等問題仍十分突出。2014年并網風電平均利用小時1905小時,同比減少120小時。吉林和甘肅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低于1600小時,均虧損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