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標準委聯合印發了《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總體要求)》《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信息通信)》和《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電子產品和服務)》(以下統稱《指南》)。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執行《指南》,方便全行業系統了解這項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問:出臺《指南》是基于何考慮?
答:車聯網產業是依托信息通信技術,通過車內、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車與服務平臺的全方位連接和數據交互,提供綜合信息服務,形成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是全球創新熱點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大力發展車聯網,有利于汽車產業創新發展,構建汽車和交通服務新模式新業態,促進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發展,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事故發生率、節省資源、減少污染、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近年來,我國車聯網產業發展迅速,關鍵技術創新不斷加快,測試示范區建設初具成效,融合創新生態體系初步形成,涉及汽車、信息通信等多個行業發展以及交通運輸、車輛管理等領域的數字化改造。為實現充分合作、加強協同,迫切需要建立跨行業、跨領域、適應我國技術和產業發展需要的標準體系。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編制并聯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了《指南》,通過強化標準化工作推動車聯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促進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新業務加快發展。
問:《指南》的整體架構是如何考慮的?
答:在國家法律政策和戰略要求的大框架下,充分利用和整合各領域、各部門在車聯網標準研究領域的基礎和成果,調動各個行業通力合作,共同制定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
根據標準化主體對象和行業屬性,《指南》分為總體要求、智能網聯汽車、信息通信、電子產品與服務等部分。其中:
總體要求為《指南》第一部分,也是整個《指南》的頂層設計部分。主要是提出車聯網產業的整體標準體系結構、建設內容,指導車聯網產業標準化總體工作,推動逐步形成統一、協調的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架構。
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主要明確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中定義、分類等基礎方向,人機界面、功能安全與評價等通用規范方向,環境感知、決策預警、輔助控制、自動控制、信息交互等產品與技術應用相關標準方向。按照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邏輯結構、產品物理結構相結合的構建方法,將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框架定義為“基礎”、“通用規范”、“產品與技術應用”、“相關標準”四個部分,同時根據各具體標準在內容范圍、技術等級上的共性和區別,對四部分作進一步細分,形成內容完整、結構合理、界限清晰的子類。
信息通信標準體系主要面向車聯網信息通信技術、網絡和設備、應用服務進行標準體系設計,著力研究LTE-V2X、5G eV2X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支撐車聯網應用發展的相關標準化需求和重點方向。車聯網產業中涉及信息通信的關鍵標準,分為感知層(端)、網絡層(管)和應用層(云)三個層次,并以共性基礎技術和信息通信安全技術為支撐,按照“端—管—云”的方式劃分了體系結構。
電子產品與服務標準體系主要針對支撐車聯網產業鏈的汽車電子產品、車載信息系統、車載信息服務和平臺相關的標準化工作,明確車聯網電子產品和車載信息服務的標準化發展方向。車聯網電子產品與服務包括基礎產品、終端、網絡、平臺與服務等,通過基礎產品和終端采集并獲取車輛的智能信息,感知并處理行車狀態與環境,實現交通信息、導航服務、娛樂信息、安全行駛、在線商務、排放信息、遠程控制等方面的車載信息服務。
未來,標準體系將保持動態更新,隨著各部分內容的成熟和產業需要,及時進行修訂完善、補充新的內容。
問:《指南》出臺經歷了哪些過程?
答:2016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會同裝備工業司、電子信息司、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信息通信發展司、信息通信管理局、網絡安全管理局、無無線電管理局等有關司局,組織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標準化組織,以及國內汽車、電子、信息、通信、互聯網、公安、交通等領域的專家,啟動《指南》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