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屏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溝通工具:可穿戴顯示、手機、平板、家電以及廣告娛樂等,充斥著生活的各個角落。不僅如此,人們注視顯示屏的時間也在不斷攀升,長達日均8h。在關注顯示品質的同時,人們對顯示產品的光輻射安全和健康影響也越來越重視,特別是由于長時間注視高亮屏可能帶來的視網膜藍光危害,以及對人的生物節律造成影響的非視覺生物效應,與此相關的標準正在熱議中。本文將結合LCD、LED以及OLED等不同顯示產品的特點,闡述藍光對人體安全和健康的影響,深入分析其評價方法和檢測技術,為業內提供參考意見。
隨著顯示技術的迅猛發展,顯示屏的種類越來越多,如LCD,LED,OLED以及PLED等等,新型顯示技術不僅在反應速度、色域范圍以及使用壽命上大幅改善,在視覺感官上,以OLED為代表的新生代顯示,以其優良的畫質、輕薄的結構以及自由的設計成為智能顯示領域的新寵兒,并在智能顯示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例如可穿戴顯示、手機/ipad、家電以及廣告娛樂等等。

顯示屏的發光一般在380-780nm可見光范圍內,彩色顯示一般通過紅綠藍三基色控制技術得到彩色圖像。對于不同顯示屏,其光譜功率分布(SPD)相差較大(圖2是典型LCD,LED、OLED光譜圖),但藍光成分都相對比較突出。藍光是組成白光和其它色光的重要成分,但過高能量的藍光卻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甚至傷害,對此,相關標準與報告中都有確切的規定以及分析。

可見光波段的輻射一般通過眼睛的眼角膜和晶狀體聚焦成像至視網膜上,從而達到視見效果,如圖3所示。若藍光輻射能量過高,則有可能引起視網膜光化學損傷:通過光化學反應,產生大量具有細胞毒性的自由基,破壞細胞正常生長,表現為視力下降、顏色分辨力減弱等癥狀,不利于人體的健康。特別對于嬰幼兒群體,其晶狀體的光透射率比成人要高的多,對藍光輻射也更為敏感,因此嬰幼兒乃至青少年的視網膜藍光危害問題更應引起高度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