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內容轉載自神外資訊,第一作者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林靜輝副主任醫師
顱外-內搭橋腦血運重建手術是有效治療成人煙霧病的高難度手術。手術離不開神經外科專家高超的手術技藝,艾睿紅外熱成像儀助力手術過程控制,讓神經外科專家高超的“腦血管上繡花”操作更加穩妥。
艾睿光電AT1280紅外熱成像儀拍攝效果
顱外-內搭橋腦血運重建手術完成后,醫生的肉眼無法直接看見血液流通程度。紅外熱成像儀是一種現代成像高精尖儀器,具有用于采集和分析熱數據的非接觸式設備。
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林靜輝主任領導的專家團隊,創造性地提出在手術過程中應用——艾睿光電130萬像素紅外熱成像儀AT1280進行實時觀測。
圖1.在手術過程中應用艾睿光電130萬像素紅外熱成像儀AT1280,配合測溫分析軟件睿探2.0系統,進行實時觀測。
艾睿紅外熱成像儀可以明顯觀測搭橋動脈血管血液流通情況,輔助醫生判斷手術結果。此舉旨在研究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成人煙霧病手術中確定吻合口通暢性的可行性和優勢。
圖2.血液流通情況可通過血管壁溫度變化體現,左圖尚未流通血液,右圖血液流通,艾睿紅外熱成像儀AT1280拍攝
研究過程中,林靜輝主任領導的專家團隊使用了艾睿光電AT1280紅外熱成像儀,通過被動地檢測紅外發射,對整個大腦皮層的局部溫度梯度進行成像。團隊將室溫保持在23℃,以盡可能保持皮質表面的背景溫度。吻合術完成后,紅外熱成像系統的高分辨率紅外熱成像儀攝像機被設置在大腦斜上方500毫米處,以連續監測血流,時間長達3分鐘,包括放置和釋放血管阻塞夾的時間。
圖3. 右側STA-大腦中動脈(M4)分流手術期間的紅外熱成像。(A1-C1)血管夾釋放前和釋放后不久的紅外熱成像圖像。(A2-C2)放大的視圖與上圖相對應(黑色箭頭表示STA,紅色圓圈表示供體和受體血管的吻合處)。
圖3展示了一例右側STA-MCA(M4)旁路手術期間獲得的紅外熱成像圖像。在釋放血管阻塞夾之前,吻合口和供體血管(STA)的溫度較低,幾乎沒有血液流經吻合口,對應于圖3A1、2中的黑暗區域。在釋放血管夾后,從供體血管流入吻合口的血液溫度相對于大腦皮層較低,在圖3B1、2中清晰可見,表明吻合口通暢良好。此外,遠端分支血管在熱成像中出現了一瞬間的黑暗影像,表明從供體血管向大腦皮層有正向的血流。圖3C1、2顯示了釋放血管阻塞夾后4秒的情況。所有血管都變成了彩色。證明了再灌注的成功,并表明紅外熱成像可以正確評估吻合口通暢性。
圖4. ICG-VA和紅外熱成像的比較。
圖4顯示的是對每個煙霧病患者進行了紅外熱成像后,通過與ICG評估相比較的結果。在ICG注射后,ICG被可視化,明確確認了血管吻合口的通暢性,并且在同一患者的紅外熱成像結果也顯示了相同的結果。在我們的研究中,共有21名患者接受了相同的治療。在20名患者中,紅外熱成像的結果顯示血管吻合口通暢,并且與隨后的ICG-VA結果達成了一致。通過將紅外熱成像技術的結果與ICG評估結果進行比較,證實了紅外熱成像技術的有效性。
圖5. 一位血管吻合口不通暢的患者。(A)該患者釋放血管夾后的紅外熱成像結果(黑色箭頭表示STA)。(B)該患者釋放血管夾后的ICG-VA圖像結果(白色箭頭表示STA)。(C)在剪開顳淺動脈后發現血栓,是導致該病例血管吻合口不通暢的原因(白色箭頭表示吻合口的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