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譜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有目共睹。學物理出身、從事科學研究的質譜學者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數年前在北京質譜年會上,第一次聽聶宗秀的報告時就印象深刻,用離子阱質譜測定數百兆分子量的大顆粒的工作讓人耳目一新。如果說探索高質量極限的工作還不夠引人注意,那么用MALDI測定那些以前不能測定的納米顆粒,最終對生物組織內的納米顆粒進行成像的工作,則得到大家的認可,該工作不僅發表在Nature Nanotech.上,而且由雜志社撰文在同期的“新聞視角”中進行了專欄評論,被Chem. Res. Toxicol.選為“研究亮點”,入選2016年Nature Nanotech.雜志10周年專刊。同時,該工作也是中國學者發表的比較有影響的質譜成像工作之一。不久前,采訪了中科院化學所聶宗秀研究員,他詳解了自己在探索質譜測定超大分子、小分子兩端極限的工作,以及前沿的MALDI質譜成像工作,希望對所有關注質譜及其應用的讀者有啟發……
探索質譜兩極限:生物分子大顆粒質譜和MALDI高通量分析小分子
聶宗秀研究員首先簡介了自己的主要研究工作:用于分析超大分子量顆粒的離子阱質譜;MALDI質譜及質譜成像的研究。
2005-2007年,在臺灣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做博士后時,聶宗秀跟隨張煥正教授研究分析大分子量顆粒的離子阱質譜。商用質譜測量顆粒的粒徑范圍一般小于10 nm,無法分析超過10 nm粒徑或100萬Dalton分子量的顆粒。而分析>10 nm、>100萬Dalton的大分子顆粒在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和材料科學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在導師指導下,聶宗秀和導師設計了特殊的離子阱質譜,通過對完整顆粒的電離測量,可以研究單個完整的細胞、細菌和病毒。
在臺灣還因為另一個課題接觸了MALDI,但發現當時MALDI都是分析蛋白,沒辦法分析小分子。2007年聶宗秀到普渡大學Graham Cooks教授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工作是搭建一臺離子軟著陸質譜儀及一些小型化質譜。軟著陸質譜儀可使粒子帶電后,軟軟地著陸在一個表面上,離子不會碎裂。2009年聶宗秀到中科院化學所后繼續開展顆粒質譜儀和MALDI的研究工作。
帶著以前的疑問,聶宗秀開始對MALDI深入研究。第一個興趣點是:MALDI顯然是高通量的方法,但目前主要用于分析檢測蛋白質等大分子,因為在MALDI分析小分子時常存在嚴重的基質干擾,因此這種高通量的方法無法有效分析小分子,有人甚至說“用高通量的MALDI分析小分子是高射炮打蚊子”。聶宗秀卻認為,用MALDI高通量分析小分子大有可為。這是因為,尋找癌癥的生物標志物方法有三個層次,首先是尋找變異基因,其次是用蛋白質組學方法。而第三個層次是:蛋白質組學變化后,其小分子代謝物也進一步發生變化,這就是代謝組學的研究層次。代謝物都是小分子,所以課題組想從小分子的角度研究癌癥的早期發展和代謝標志物。用MALDI做代謝組學分析時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沒有合適的小分子基質。聶宗秀課題組2012年發表多篇文章,介紹其發現的適合于小分子分析的MALDI新基質。迄今,課題組已發展了十余種小分子新基質,這些成果為第二步研究——高通量質譜成像奠定了工作基礎。
質譜成像:無標記多組分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首先,聶宗秀為我們普及了一些質譜成像的背景知識。
1997年,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Richard Caprioli等首次報道質譜成像的工作。成像的方法很多,應用最廣泛的是得過Nobel獎的熒光成像。熒光的優點是靈敏度非常高,但需要標記,通過跟蹤標記分子來間接測量目標物。如果標記分子脫落,可能會對結果造成錯判或誤判。質譜成像最大的優點就是免標記,另一大優點是多組分同時測量,第三個優點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這是其它任何技術都做不到的。每個分子都有一個特異性指標即分子量,質譜在獲得成像的同時,測定了成像區域各分子的分子量,并可通過碎片譜MS/MS獲得更多豐富的結構信息。
打個比方來說,照片反映了光的強弱,是光在二維空間的分布;而質譜成像反映了物質的強弱,是物質在二維空間的分布。迄今化學家合成了2300多萬種物質,用質譜成像可以區分各種不同物質的分布,這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哪些區域成像強度高,是什么分子造成的,都能分析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