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儀器面臨“卡脖子”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們國家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就像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芯片、機床等領域一樣,高端科學儀器95%都依賴進口。高端科學儀器的地位一漲再漲,儼然已經成為國家科技實力的標志。如果國外技術繼續壟斷,封鎖,我們真就會陷入“卡脖子”的困局。
隨著中美貿易糾紛的延續和全球形勢的快速變化,中國研究人員所需科學儀器中有超過40%被列入了美國的出口管制清單。中國每年的科學儀器進口金額高達近1000億美元。科學儀器的研發是一場馬拉松。那些歷史悠久的國際公司都是專業選手,而且已經上路。而有人說,國產儀器公司還正在活動筋骨,想要在短期內實現追趕,挑戰巨大。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發展國產儀器的重要性
至于為什么要實現國產化,這可能一直是很多人一直想問的問題。畢竟,進口品牌在市場上占據多年的主導地位,作為用戶,我們早就習慣了用這些品牌。那么,為什么還要堅持推動國產化呢?我們為何對國產化有如此執著?
因為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科學儀器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科學家“窺視世界原始信息數據源頭的眼睛”。發展國產高端科研儀器不僅是破除進口依賴的手段,更是為我國高科技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因此,盡管追求國產化需要面對技術瓶頸、資金投入和市場競爭等眾多的挑戰,但是要想推動科技自主發展、提升國家科技實力,我們必須這么做。國產化也代表了對本土創新和發展的信心,以及對未來科技進步的積極追求。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盡管中國在科研領域投入了巨額研發經費,但國產科學儀器卻依舊只能占據少量市場份額。自2011年起我國科學儀器行業就長期處于長期處于貿易逆差狀態,2022年,我國科學儀器設備進口規模更是高達達818.12億美元。而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目中,大約有11%的獎項是因發明科學儀器而直接獲得的。這更揭示了一個現實,那就是國內在高端科學儀器領域的話語權還是很微弱。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要守護國產品牌,我們必須直面現實并理解所面臨的挑戰。國產儀器與國際水平相比確實存在一定差距。技術上的鴻溝、零部件質量、配套和用戶圈等方面的問題一直在束縛著國產儀器的進步。
因此,要實現突破,國產儀器必須要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如何走好國產儀器的發展道路
首先,國產儀器應該以高質量服務來滿足客戶需求。這和技術水平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關鍵。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提供更真誠、更貼心的服務是我們立足市場的關鍵,格力電器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理念。“用戶至上”的經營理念,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為客戶提供安裝、維修和咨詢等全方位的支持,承諾“全國覆蓋,24小時服務”。這種真誠服務不僅解決了客戶問題,與客戶建立起了長期的信任和認可,還幫助格力實現了空調市場占有率多年蟬聯第一的神話。
因此,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真誠的服務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區分和競爭的優勢。國產儀器應該學習借鑒格力的成功案例,通過提供出色的服務,贏得客戶的忠誠和進一步的口碑傳播,進而確立自身在市場上的穩固地位。
其次,國產儀器需要在中高端市場扎根,不斷提升自身品質,逐步滲透高端領域。而不得不提的一個例子就是1985年張敏瑞怒砸76臺冰箱,成就海爾品質,這樣的舉動顯示了海爾電器對于提升產品品質的決心與勇氣。近年來,國內企業在科研儀器技術上的積累與沉淀已經逐漸縮小了與國際品牌的差距,部分國產產品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80%的企業仍為小微企業,存在規模小、基礎薄、品質低的問題,相關企業應關注和加強產品質量控制,把產品做起來,把國外儀器的傲氣打下來。